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鈎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鈎蟲病(hookworm diseases)是由鈎蟲(hookworm)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發育障礙。輕型患者可無症狀,僅在糞便中查獲鈎蟲卵,稱鈎蟲感染(ancylostomatic infection)。 本病呈全球分布,以經濟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為明顯,全世界鈎蟲感染者約10億人,占全球人口的1/5,但有明顯症狀者僅約1%。在我國,鈎蟲感染為四大寄生蟲病之一,約2億人受累。[1]

症狀體徵

1.皮膚鈎蚴移行症(cutaneous larva migrans,CLM)

  1. 鈎蚴皮炎:糞毒、糞疙瘩、肥水疙瘩、肥水瘡:鈎蚴以美洲鈎蟲為主侵入處,可在20~60min內出現瘙癢水腫、紅斑,繼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間,足底、手背及指間最為常見。1~2天內轉為水皰。一般於1周後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繼發細菌感染,癒合延遲。
  2. 鈎蚴肺炎:鈎蚴移行過肺,可致肺部點狀出血及炎症反應。一般在感染後3~5天內出現咳嗽、咳痰、血絲痰、發熱或氣喘症狀,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類似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Loffler’s syndrome)。重者可出現胸痛、劇烈乾咳、哮喘樣發作。胸部X線片提示肺紋理增多或肺門陰影增多,偶見肺部浸潤病灶。感染症狀輕重與肺鈎蚴數量多少有關,一般持續數日至數十日後自行消失。

2.鈎蟲成蟲所致症狀 輕度感染可無症狀。較重感染可有下列症狀:

  1. 消化系統症狀:病初食慾亢進,但乏力、易倦,有懶黃病之稱。腸壁受蟲體損傷,形成慢性炎症,則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大便隱血。偶見成蟲寄生直腸,以致大便帶鮮血。上腹部不適,按壓或餐後減輕,常被誤為潰瘍病。食慾多見增加,部分患者有異嗜癖,喜吃生米、生豆、土塊、瓦塊、毛皮、木炭等。重度貧血,則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舌乳頭多見萎縮。
  2. 貧血及循環系統症狀:由於鈎蟲附着腸壁,長期吸血及咬傷處不斷滲血,造成慢性失血、營養不良和腸道功能失調等改變,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鐵性小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90g/L者,僅見輕度蒼白、乏力、易倦、汗少、毛髮枯黃,勞動時易感心慌、氣急、頭暈、眼花。血紅蛋白在50~90g/L間者,可有明顯的皮膚、黏膜、指甲蒼白,顏面委黃,下肢水腫,皮膚乾燥無汗,行動時感心慌氣急,脈快,心臟輕度擴大,有收縮期雜音。血紅蛋白在<50g/L者,嚴重貧血,顏面水腫蒼白,休息時也覺心慌氣急,有時伴有心前區不適或疼痛,耳鳴、眼花、肢體水腫、心臟明顯擴大,心率快,可有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肺底囉音,肝臟腫大壓痛。部分患者雖貧血嚴重,但因病程長,發展慢,機體代償功能較好,故症狀可不明顯;一旦發生感染、妊娠、分娩,則症狀顯著。
  3. 神經系統症狀:輕度患者有頭昏、乏力、注意力分散表現;中度以上者,喜食生米、生蠶豆,更甚者喜食泥土、沙石、碎紙、木炭及破布,稱為「異嗜癖」後期尚可出現神經興奮或抑鬱的表現。
  4. 其他:長期缺鐵及營養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髮乾燥易斷。兒童患者重症可影響生長發育,成年可致性功能低落,孕婦則易致流產或死胎。

病理病因

寄生人體的鈎蟲,主要包括十二指腸鈎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簡稱十二指腸鈎蟲及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簡稱美洲鈎蟲)兩種。常寄生於狗、貓等的錫蘭鈎蟲(A.ceylonicum)、犬鈎蟲(A.caninum)、馬來鈎蟲(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腸發育為成蟲,而巴西鈎蟲(A.braziliense)僅感染期幼蟲能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匍行疹,不發育為成蟲。

鈎蟲成蟲長約1cm,大小因蟲種而異。雌蟲較粗長,雄蟲較細短,尾部擴展成傘形,稱交合傘。活時呈半透明米黃色或淡紅色,死後呈灰白色或磚灰色。兩種鈎蟲成蟲的區別要點。

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58μm×36 μm。卵殼很薄。在新鮮糞便中蟲卵常已發育至2~8個細胞。各種鈎蟲的蟲卵大體相似,不易鑑別。十二指腸鈎蟲與美洲鈎蟲的杆狀蚴形態相似,但兩者的絲狀蚴有明顯差別。還可利用PCR方法,擴增蟲卵DNA,再以限制酶進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的測定,以此鑑別兩類鈎蟲。

鈎蟲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間宿主,成蟲寄生空腸,少數見於十二指腸與迴腸上中段。蟲卵隨糞便排出,在溫暖、潮濕、蔭蔽、疏鬆土壤中,於24h內可發育為杆狀蚴,破卵而出,以泥土中的細菌及有機物為食,需蛻皮2次,經5~7天發育為絲狀蚴。若氣溫低於13℃,蟲卵不會發育。絲狀蚴是鈎蟲的感染期,體表有鞘,對外界的抵抗力甚強,可在土壤中生存數周。

它具有向溫性,當接觸人體皮膚或黏膜時,可在5~10min內侵入人體,經淋巴管或微血管,隨血流經右心至肺,穿過肺微血管進入肺泡,沿支氣管上行至會厭部,隨人的吞咽活動,經胃進入小腸;第3次蛻皮,並形成口腔,經3~4周,再蛻皮1次後,發育為成蟲。雌蟲經交配後產卵。自幼蟲侵入皮膚,至發育成熟產卵的時間,可有很大差異,一般為50天 ,但十二指腸鈎蟲則偶可長達6~8個月。成蟲約可活5~7年,但多數於1~2年內被排出體外。[2]

疾病診斷

本病在流行區診斷一般不困難。在診斷過程中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貧血、營養不良等,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腸結核慢性腸炎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病等。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血液:呈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表現,紅細胞總數減少,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着色變淺,中央無色透明區擴大;少數可查見異型紅細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較早。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在病初增加,後期因嚴重貧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漿總鐵結合力增高,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增高等缺鐵性貧血表現。骨髓紅細胞系統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還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均明顯降低。

2.糞便:糞便檢出蟲卵或鈎蚴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鈎蟲卵檢查法

  1. 直接塗片法:方法簡便,可作為臨床或流行地區普查常規。感染較輕者易漏檢。薄塗片宜採用三片法連續查片三張或厚塗片,以減少漏診。
  2. 飽和鹽水浮聚法:塗片檢查陰性者適用,因鈎蟲卵較輕,其相對密度為1.055~1.090低於飽和鹽水(相對密度1.20),取蠶豆大糞塊入杯,加15%~25%飽和鹽水少量,搗碎,攪勻,再加入飽和鹽水至平杯口,在液面覆一載玻片,靜置15 min左右,垂直提起玻片,迅速翻轉,加蓋片鏡檢。此法陽性率較高。此法簡便,檢出率遠高於直接塗片法5~6倍。
  3. 蟲卵計數法:依靠計數方法測定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以粗略推算患者體內寄生的鈎蟲數目,適用於療效考核及流行病學調查。常用以下方法:A.飽和鹽水浮聚計數法:採用洪氏過濾改良計數法及方口圓底盒浮聚法。對輕度感染者較為準確,不易漏診;重度感染,由於蟲卵過於密集,其計數不易準確。B.鈎蚴培養計數法:感染輕者可數清集於培養管底的全部幼蟲(一般孵出率可達95.3%,故約相當於蟲卵數);重度感染可適當稀釋後再計數,比stoll稀釋蟲卵計數法更為準確,且可鑑別蟲種。C.定量板-甘油玻璃塗紙透明計數法:該法為近年國內學者在加藤厚塗片法的基礎上改良設計的蠕蟲卵定量計數方法,其方法簡便、穩定性較好。

鈎蟲感染度的劃分:輕度感染為<2000個卵/g糞;中度感染為2000~11000個卵/g糞;重度感染為>11000個卵/g糞。

鈎蚴培養法

培養方法較多,臨床常用者為清水瓦片法、試管培養法等。在操作中須注意最適宜培養的溫度為25~30℃,防止忽冷忽熱;大便量為0.2~0.4g;本法較塗片法陽性率高7倍以上。

其他輔助檢查

  1. 抗原皮內試驗:利用鈎蟲成蟲或鈎蚴製成抗原做皮內試驗;在流行區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但對非鈎蟲病患者其假陽性率較高。
  2. 採用感染鈎蟲前後的人血清做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3. 其他: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蛋白電泳檢測,顯示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IgG,IgE明顯增高。但特異性低。

用藥治療

驅蟲治療

1.非極度衰弱的任何患者均應儘早驅蟲,兩種鈎蟲對驅蟲藥物的敏感性有顯著差異,常需多次反覆治療才能根治。故在治療後1~2周,應再次進行大便蟲卵檢查,若依然存在,應再予治療。

2,甲苯達唑:該藥為廣譜驅蟲劑,對鈎蟲感染具有劑量低,不良反應少,療效高的特點。成人劑量100~200 mg/次,3次/d,口服,共3天或4天;100 mg/次,1次/d,口服,共30天。鈎蟲感染者的蟲卵陰轉率可達100%。但一般十二指腸鈎蟲的蟲卵陰轉率平均為95%;美洲鈎蟲的蟲卵陰轉率僅約80%。不良反應輕,極少數出現頭昏、腹脹、噁心等反應,在短時間內可自行消失。孕婦與2歲以下兒童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1. 阿苯達唑:為廣譜驅蟲藥。成人劑量400mg/次,頓服,連服2天或3天。治癒率可高達97%。該藥對鈎蟲的作用特點為:
  2. 對兩種鈎蟲的療效較好;
  3. 對體內移行期幼蟲有一定殺滅作用;
  4. 在腸道內可抑制鈎蟲卵發育;
  5. 療效顯著優於相同劑量的甲苯達唑。在以美洲鈎蟲感染為主的混合流行區,該藥應作為首選藥物。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頭昏、失眠、口乾、乏力等反應,其程度輕,多於服藥後2~3天出現,無須任何處理。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有癲癇史者慎用。[3]

3.氟苯達唑:成人劑量為200mg/次,半空腹時頓服,連服2天或3天。兒童按5mg/kg體重,頓服,連服2天或3天。療效與甲苯達唑相似。不良反應輕。有頭昏,頭痛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

4.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睡前頓服,連服3天。對兩種鈎蟲的療效可達90%以上。服藥後有部分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少數可引起頭痛、眩暈及嗜睡等。有冠心病、潰瘍病、急性肝腎功能不全及活動性肺結核等患者,應慎用。

5.奧苯達唑(oxibendazole):該藥為國內近年研製的廣譜驅腸蟲劑,對鈎、蛔、鞭蟲均有明顯作用,且對十二指腸鈎蟲和美洲鈎蟲的療效均較好,優於其他驅鈎藥。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半空腹時頓服,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可達56%~100%。口服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反應程度較輕,主要有乏力、頭昏、嗜睡等,一般持續時間較短,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根據國內臨床應用觀察,不影響肝、腎功能。

6.聯合療法:目前驅治鈎蟲的藥物種類較多,但尚缺乏單一的較理想的藥物。故可考慮應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臨床上可用甲苯達唑與左旋咪唑;或甲苯達唑與雙萘羥酸噻嘧啶聯用。也可用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與左旋咪唑聯用等。其他驅鈎藥物均可酌情聯用。

一般療法

鈎蚴性皮炎的治療

由於鈎蚴進入皮膚後24h內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採用物理、化學等措施治療鈎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其方法較多,常用者如下:

  1. 局部藥物塗擦法:可酌情選用以下藥物:2%~4%碘酒,5%噻苯達唑軟膏,3%水楊酸乙醇,氧化鋅軟膏及左旋咪唑塗膚劑等。均有止癢、消腫及殺滅皮內鈎蚴的作用。
  2. 皮膚透熱療法:包括熱浸、熱敷和熱熏三種方法。
  3. 熱浸法:用53℃熱水間歇浸泡患處即浸2s、間歇8s,持續25min;或持續浸泡10~15min(必須不斷加熱水,保持熱水原有溫度)。
  4. 熱敷法:用多層紗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墊,浸於上述熱水中,然後取出稍擠干緊貼在皮膚炎性部位。30s換1次,持續10min。
  5. 熱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紙卷點火,在患部熏燙5min(應防止局部皮膚燒傷)。以上療法對止癢、消炎效果較好。
  6. 鐵劑療法:常用硫酸亞鐵,0.3~0.6g/次,3次/d,口服;兒童可選用10%枸櫞酸鐵銨,0.5~2ml/(kg·d),分3次飯後服;成人10~20ml/(kg·次),3次/d。療程一般為3~8周。可同時服.

飲食保健

食療

  1. 薑汁黃鱔飲:黃鱔去骨切絲100克,薑汁10毫升,將黃鱔用薑汁、花生油、食鹽少許拌勻,待飯煮至水將干時,放人魚絲於飯面蓋嚴,小火煽15分鐘至熟服食。
  2. 黨參紅棗茶:黨參20克,大棗10枚,共煎水代茶飲。
  3. 大蒜粥 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鐘撈出,然後取粳米,放人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將蒜放人(若結核患者食用,可另加白及粉5克),同煮為粥。
  4. 煨大蒜:大蒜連皮10~12g,放火灰中煨熟,剝皮後嚼食。

適宜食用

  1. 食物要煮熟方可能吃;
  2. 可適當多吃大蒜。

不宜食用

不吃生食,生水。

預防護理

  1. 管理傳染源 在流行區,每年冬季進行普查普治。
  2. 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鮮糞施肥,採用高溫堆肥法,或用藥物殺滅糞內蟲卵,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不吃不潔生蔬菜,防止鈎蚴經口感染。
  3. 保護易感人群 在易受感染的環境中勞動時,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膚上塗布防護藥物,也有一定效果。防護藥物可酌情採用如下方法製備:白礬、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濾過,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來應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認為防護效果比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鉀20g,加蒸餾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後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搖勻即成。在擬暴露皮膚上進行塗布預防。[4]

目前對預防鈎蟲感染的疫苗研究尚處於實驗研究階段,用線蟲分泌蛋白-1(ancylostome secreted protein-1,ASP-1)進行的初步研究顯示能刺激動物產生抗體依賴性免疫,但用於人體尚為時過早。

發病機制

鈎蟲幼蟲可引起皮膚損害和肺部病變;成蟲吸血可引起小腸黏膜慢性失血,而導致貧血。

皮膚損害

在絲狀蚴侵入皮膚後的數分鐘至1h內,局部皮膚充血、水腫,中性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出現紅色小丘疹,1~2天內變成水皰。感染後24 h內,大部分幼蟲仍滯留在真皮與皮下組織內,然後經淋巴管或微血管抵達肺部。

肺部病變

當鈎蟲幼蟲穿過肺微血管至肺泡時,可引起肺間質和肺泡點狀出血與炎症病變。感染重者,可引起支氣管肺炎。當幼蟲沿支氣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時,可引起支氣管炎與喉炎。

小腸黏膜損傷

鈎蟲藉口囊咬附小腸黏膜絨毛,攝取血液、黏膜上皮與腸液為食。鈎蟲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蟲體肛門排出。鈎蟲分泌抗凝血物質,即使鈎蟲移動位置,原有的黏膜傷口仍持續滲血。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鈎蟲每日更換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腸黏膜散在點狀或斑狀出血。重者黏膜下層可有大塊瘀斑。

心臟病變

長期嚴重貧血與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變性、心臟擴大,甚至並發心力衰竭。

此外,鈎蟲感染還可引起長骨骨髓顯著增生,脾臟的髓質化生,肝臟脂肪變性,食管與胃黏膜萎縮

慢性失血是鈎蟲病貧血的原因。根據51Cr標記紅細胞的方法測定人體失血量,美洲鈎蟲每條0.01~0.09 ml/d,平均0.03 ml/d,十二指腸鈎蟲每條0.14~0.4 ml/d,平均0.15ml/d,鈎蟲也可引起血漿的丟失,用131I標記白蛋白測定白蛋白丟失量,每100條鈎蟲0.1g/d,相當於血漿3ml。

併發症

貧血性心臟病侏儒症、早產或死胎等。

預後

本病預後良好,即使是中重度感染,伴有貧血性心臟病或合併妊娠的患者,若能及時補充營養,糾正貧血及驅蟲治療,仍有良好預後。

視頻

寄生蟲來襲 鈎蟲病肆虐美國南部

視頻

寶寶患上鈎蟲病怎麼辦,媽媽們很着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