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鎢合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鎢合金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鎢合金

英文名;Tungsten Alloy

別稱;高比重合金、高比重鎢合金

化學式;W-Ni-Fe、W-Ni-Cu、W-Ni-Cu-Fe

熔點;3410±20℃

密度;16.5g/cc~18.75g/cc

應用;用於電子、電光源、航天、

武器中的火箭噴管、壓鑄模具、穿甲彈芯

含量;90%~97%

硬度;42HRC min

抗拉強度;1400MPa min

屈服強度;1300MPa min

延伸率;8% min

原子量;183.84

鎢合金是一類以鎢為基(含鎢量為85% ~99%), 並添加有少量Ni. Cu、 Fe. Co. Mo、Cr等元素組成的合金,其密度高達16.5~ 18.75g/cm3,被世人通稱為高比重合金、重合金或高密度鎢合金。

鎢合金廣泛用於電子、電光源工業,也在航天、鑄造、武器等部門中用於製作火箭噴管、壓鑄模具、穿甲彈芯、觸點、發熱體和隔熱屏等。[1]

含鉬和鎢兩種元素的合金,它包括以鉬為基的鉬鎢合金和以鎢為基的鎢鉬合金系列。該種合金能以任何比例形成,在所有溫度下均為完全固溶體合金。

鈮鎢合金

以鈮為基加入一定量的鎢和其他元素而形成的鈮合金。鎢和鈮形成無限固溶體。鎢是鈮的有效強化元素,但隨着鎢添加量的增加,合金的塑性一脆性轉變溫度將上升,晶粒也顯著長大。因此,要得到高強度的鈮鎢合金,須適當地控制鎢的添加量,同時還須適量加入細化晶粒、降低塑性一脆性轉變溫度的元素如鋯和鉿等。1961年,美國研製成功用於航天飛機蒙皮的Nb-10W-2.5Zr合金,以後又發展成為Nb-10W-1Zr-0.1C合金。70年代初,中國也研製成功NbWl0Zr2.5和NbWl0Zr1C0.1合金。

硬質合金

硬質合金是最常見、最主要的一種鎢的合金形式,有別於前面幾款鎢合金的是它是鎢和碳、鈷,因而它也常被稱為鎢鈷合金。工業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刀具基本都是硬質合金刀具,所以硬質合金這種鎢合金也被稱為是「工業牙齒」。

發展歷史

1907年,一種低鎳含量的鎢合金問世,它是通過機械加工方法製備的,但是嚴重的脆性妨礙了它的應用。直到190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庫利奇(w·D·Coolidge)通過粉末冶金法製得鎢坯條,再利用機械加工生產出在室溫下具有延性的鎢絲,從而奠定了鎢絲加工業的基礎,也奠定了粉末冶金的基礎

然而這種「延性」鎢合金在燈泡點燃後表現出明顯的脆性。1913年,平奇(Pintsch)發明了釷鎢絲(ThO2的含量為1%~2%),從而使白熾燈絲的脆性大大降低。起初,燈絲的下垂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此時的燈絲是直絲,但1913年以後,蘭米爾(Langmuir)將直絲改為螺旋絲,這樣,當燈泡使用時,高的工作溫度和自重的作用使燈絲下垂,因而純鎢和釷鎢都難以滿足使用要求。

為了解決鎢絲下垂和壽命短等問題,1917年,柏斯(A.Pacz)發明了高溫下「不變形」的鎢合金。起初,他在製備純鎢時採用耐火坩堝焙燒WO3,無意中發現用這種WO3還原所得鎢粉製成的鎢絲螺旋,經再結晶後異常神秘地不再下垂。隨後,經過218次反覆實驗驗證,他終於發現在鎢酸(WO3·H2O)中添加鉀和鈉的硅酸鹽,經過還原、壓制、燒結、加工等製得的鎢絲,再結晶後形成相當粗的晶粒結構,既不軟又抗下垂,這是最早的不下垂鎢絲。柏斯的發現奠定了不下垂鎢絲的生產基礎,直到美國仍稱不下垂鎢絲為「218鎢絲」,以紀念柏斯的這項重大發現。

摻雜鎢合金的生產工序冗長,包括鎢冶煉、粉末冶金制坯和塑性加工幾個主要階段。

摻雜鎢合金的生產通常選用仲鎢酸銨(APT)為原料。從鎢精礦製取仲鎢酸銨除了傳 統的經典工藝外,20世紀50年代國際上開展了萃取法和離子交換法的研究,中國在70年代也採用了這些工藝,從而簡化了工藝流程,提高了鎢的回收率。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都相繼採用藍色氧化鎢摻雜工藝代替三氧化鎢摻雜,從而提高了摻雜效果。鎢粉的酸洗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應用於生產的,其主要目的在於洗去鎢粉中多餘的摻雜劑、超細粉和部分有害雜質,從而改善加工性能,提高鎢絲的高溫性能。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孔型軋製法不斷得到應用。孔型軋制是使坯料在一對旋轉着的軋輥的孔 型中通過,在軋輥壓力的作用下使斷面減縮和長度延伸。

雖然只有少部分鎢礦最終被做成燈鎢絲和類似的產品,鎢在科學上和技術上所承擔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其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轉換。所獲得的知識在粉末冶金新的領域,尤其是在硬質合金的製造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鎢最早用於製作白熾燈絲。1909年美國庫利吉(W.D.Coolidge)採用鎢粉壓制、重熔、旋鍛、拉絲工藝製成鎢絲,從此鎢絲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13年蘭米爾(I.Langmuir)和羅傑斯 (W.Rogers)發現鎢釷絲(又稱釷鎢絲)發射電子性能優於純鎢絲後,開始使用鎢釷絲,至今仍然廣泛使用。1922年研製出具有優良的抗下垂性能的鎢絲(稱為摻雜鎢絲或不下垂鎢絲),這是鎢絲研究中的重大進展。不下垂鎢絲是廣泛使用的優異燈絲和陰極材料。50~60年代,對鎢基合金進行了廣泛的探索研究,希望發展能在1930~2760℃工作的鎢合金,以供製作航天工業使用的耐高溫部件。其中以鎢錸系合金的研究較多。對鎢的熔煉和加工成形技術也開展了研究,採用自耗電弧和電子束熔煉獲得鎢錠,並經擠壓和塑性加工製成某些製品;但熔煉鑄錠的晶粒粗大,塑性差,加工困難,成材率低,因而熔煉-塑性加工工藝未能成為主要生產手段。除化學氣相沉積 (CVD法)和等離子噴塗能生產極少的產品外,粉末冶金仍是製造鎢製品的主要手段。

板材業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已能生產鎢絲材。60年代對鎢的熔煉、粉末冶金和加工工藝開展了研究,現已能生產板材、片材、箔材、棒材、管材、絲材和其他異型件。

高溫材料

鎢材使用溫度高,單純採用固溶強化方法對提高鎢的高溫強度效果不大。但在固溶強化的基礎上再進行彌散(或沉澱)強化,可大大提高高溫強度,以ThO2和沉澱的HfC彌散質點的強化效果最好。在 1900℃左右W-Hf-C系和W-ThO2系合金都有着高的高溫強度和蠕變強度。在再結晶溫度以下使用的鎢合金,採取溫加工硬化的方法使其產生應變強化是有效的強化途徑。如細鎢絲具有很高的抗拉強度,總加工變形率為99.999%、直徑為0.015毫米的細鎢絲,室溫下抗拉強度可達438kg·N/mm2。

在難熔金屬中,鎢和鎢合金的塑性-脆性轉變溫度最高。燒結和熔煉的多晶鎢材的塑性-脆性轉變溫度約在150~450℃之間,造成加工和使用中的困難,而單晶鎢則低於室溫。鎢材中的間隙雜質、微觀結構和合金元素,以及塑性加工和表面狀態,對鎢材塑性-脆性轉變溫度都有很大影響。除錸可明顯地降低鎢材的塑性-脆性轉變溫度外,其他合金元素對降低塑性-脆性轉變溫度都收效甚微。

鎢的抗氧化性能差,氧化特點與鉬類似,在1000℃以上便發生三氧化鎢揮發,產生「災害性」氧化。因此鎢材高溫使用時必須在真空或惰性氣氛保護下,若在高溫氧化氣氛下使用,必須加防護塗層。

軍事武器業

隨着科學發展進步,鎢合金材料成為當今製作軍事產品的原料,如子彈、裝甲和炮彈、彈片頭、手榴彈、獵槍、子彈彈頭、防彈車、裝甲坦克、軍航、火炮部件、槍支等,而鎢合金造成的穿甲彈更是可以擊穿大傾角的裝甲和複合裝甲,是主要的反坦克武器

加工

鎢的熔點高、硬而脆,加工困難,但只要有合理的工藝,鎢可經粉末冶金制坯、擠壓、鍛造、軋制旋壓和拉拔等加工成材。

準備

合格的坯料是鎢材生產的關鍵之一,制好坯料首先要選用合格的鎢粉末。粉末的特徵(平均粒徑、粒度分布、化學成分)、混料、成形和燒結工藝對坯料的成分、密度和微觀結構有直接影響,並強烈地影響着產品加工和使用性能。

不下垂鎢絲中添加的硅、鋁、鉀元素是在三氧化鎢或「藍鎢」(為多種低價氧化鎢的混合物)中以氧化物形式添加的,混合料常用含氫氟酸的溶液進行洗滌,以去除粉中雜質。生產絲和小片材的坯料多在壓力機上成形,也可採用等靜壓製成形。

粉坯尺寸一般為12×12×400mm,也有採用較大尺寸的圓棒、方棒或矩形棒。粉坯首先在氫氣氣氛中經 1200℃、1小時預燒使之具有一定強度和導電性後,再進行通電自阻燒結。

通電自阻燒結俗稱「垂熔」,是鎢加工中發展起來的方法。原理是將電流直接通過燒結坯,由於坯料本身的電阻而產生焦耳熱,利用這種熱使坯料燒結,燒結電流通常為熔斷電流的90%。所得坯料為自阻燒結條(又稱垂熔條)。可加工成絲材的垂熔條一般標準是控制斷面晶粒數為每平方毫米約10000~20000個,密度為17.8~18.6g/cm3。對於管材、片材或其他大規格產品, 常採用等靜壓制(壓力在2500kg·N/mm2以上)成形,在2300~2700℃的高溫下於真空或氫氣保護中燒結。

旋鍛

旋鍛是生產鎢絲坯料和細棒的常用塑性加工方法,不同尺寸的棒材於氫氣氣氛中加熱到1400~1600℃,在不同型號的旋鍛機上進行旋鍛。開始道次變形量不宜過大,隨後可適當增加變形量。旋鍛變形過程中工件和模具間用石墨潤滑。加工後的鎢棒密度可達18.8~19.2g/cm3。由於方坯鍛成圓坯,各部位變形不同,使組織不均勻,此時應進行再結晶退火。旋鍛棒材的最終直徑為3毫米左右。

拉絲

拉絲坯料可用旋鍛法生產,也可用軋製法生產。軋製法生產的坯料道次變形量大,組織較均勻,有利於以後的加工。鎢絲坯料拉制鎢絲是用「溫拉絲」方法。首先在鏈式拉伸機上拉至直徑1.3毫米,而後分別經粗拉、中拉和細拉使直徑達到0.2、0.06和小於0.06毫米。隨着直徑減小,應使加熱溫度下降、拉絲速度提高。道次變形量一般在10~20%之間。

拉絲採用煤氣-空氣混合加熱,溫度為900~400℃。拉粗絲採用硬質合金模,拉細絲則採用金剛石模。模子材質、孔型、研磨技術對絲材質量有很大的影響,石墨潤滑劑的質量、粒度、配比、塗敷方法同樣影響絲材質量。

絲材直徑的不均勻性是使用時斷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0.2~0.4微米的偏差就會使真空管中鎢絲的壽命大大降低。細絲材的直徑可以用重量法或真空標準電流法進行測定。在拉絲過程中,隨着直徑減小,變形抗力增大(如直徑0.1~0.3毫米鎢絲的斷裂強度可高達350kg·N/mm2),其塑性也相應降低。為了改善再加工性能,一般需要進行消除應力中間退火。此外,可採用電解腐蝕法將絲材加工成直徑小於0.01毫米的細絲。

鎢的管材可採用燒結坯料直接擠壓,擠壓管坯或粉漿擠壓燒結管坯還經旋壓加工。旋壓還可生產鎢的異型製品。大直徑的棒材多採用擠壓或軋制工藝生產。

切削加工

鎢質硬且對缺口敏感,切削加工困難,要求使用硬質合金刀具。為防止產生切削裂紋,常把工件加熱到塑性-脆性轉變溫度以上進行切削,並要嚴格控制切削操作程序。鎢的研磨需要用特定型號的砂輪輕磨,且需要冷卻,否則會產生龜裂。厚度在0.2毫米以上的鎢片材進行衝壓和剪切前要預先加熱,超過一定厚度的板材,不能剪切,往往需要用砂輪切割。

參考來源

知鎢:鎢合金在軍事中應用的5大優勢

參考資料

  1. 鎢合金,百度文庫 , 201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