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鍾世藩(1901年-1987年),福建廈門人,兒科醫學專家[1],國家一級教授 [2]

鍾世藩
廣州中央醫院(今廣東省人民醫院)原院長
出生 1901年
福建廈門
逝世 1987年
國籍 中國
母校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職業 醫療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兒科疾病鑑別診斷》

鍾世藩於193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之後又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出任廣州中央醫院(今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並受聘為嶺南醫學院兒科教授;1948年出任廣州中央醫院第二任院長[3];1949年受聘於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1953年調任華南醫學院兒科教授、主任;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因病逝世,享年86歲[4]

人物關係

兒子: 鍾南山

孫子: 鍾惟德

目錄

人物生平

1901年,鍾世藩出生於福建廈門,他是個孤兒,自小跟着一位叔父在廈門長大,叔侄倆一直過着艱辛的貧窮生活。

1910年,9歲的鐘世藩被人帶到大上海,給一戶人家做僕人。特殊的身世和寄人籬下的生活,使鍾世藩養成了異常獨立和堅毅的性格。從事中藥生意的五叔父鍾廣文為他承擔全部學費,才得以順利求學。21歲那年,他選擇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學醫。 他異常刻苦地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協和醫科大學。入學時他們全班共有40人,但能在這艱險時世中堅持學習並畢業的,包括鍾世藩和後來北京醫科大學皮膚科著名專家胡傳揆等在內,只有8個人。

1930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之後又取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7年冬天,在南京淪陷前夕,鍾世藩帶領一家老小隨國民黨政府西遷的20餘萬人離開南京,前往貴陽。行程十分辛苦,顛沛流離,餐風露宿。

1946年,國民政府建設的三家中央醫院之一--貴州中央醫院遷到廣州,成了廣州中央醫院,鍾世藩任副院長。同年,受聘為嶺南醫學院兒科教授。

1948年9月,出任廣州中央醫院第二任院長。

1949年,受聘於世界衛生組織醫學顧問。新中國成立前夕,當時的國民黨中央衛生部長抵穗,命令時任廣州中央醫院院長的鐘世藩攜帶醫院的巨額資金,連夜全家撤往台灣。鍾院長毅然拒絕了衛生部的潛逃命令,全家留在了廣州。

1950年7月15日,鍾世藩將醫院物資一一清點,移交給繼任院長陳汝棠。

1953年,調任華南醫學院兒科教授、主任。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7年因病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30年代,鍾世藩與謝和平氏在協和醫學院研究肺炎球菌時發現,用加有不同型別肺炎球菌抗血清的瓊脂平板來培養肺炎球菌,在相同血清型別的菌落周圍形成一個沉澱環,細菌繁殖受到抑制,認為這是一種特異性的抗原抗體反應。這種方法不僅縮短了鑑定該菌的時間,且提高了實驗的特異性及可靠性。從方法學上來說,這種實驗診斷就是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免疫單向擴散技術的先驅。

20世紀40年代,病毒學開始發展,鍾世藩在美國進修病毒學期間,發現了細菌保護病毒活力的作用,是在細菌活躍繁殖狀態下產生的,這一發現得到當時在辛辛那提大學的病毒學家賽賓(A·B·Sabin)的重視,認為值得報導。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John Hopkins)的病毒學家豪威(H·A·Howe)也認為這一發現是一貢獻。

20世紀50年代,鍾世藩創辦了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利用實驗室從事病毒研究及培養研究生。這不但是廣東省而且是全國最早創辦的臨床病毒實驗室之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他身體有病,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還將病毒實驗搬到他家中觀察。

論文著作

20世紀80年代,鍾世藩負責編寫醫學百科全書兒科分卷的條目時,他反覆衡量了詞條各部分的比例,在內容精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撰寫的部分被通報作為編寫人員學習的範文。

在"文革"尚未結束時,為了把自己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留給後人,在70高齡和身體多病的情況下,鍾世藩毅然編寫《兒科疾病鑑別診斷》一書。在編寫的後期,他的眼球輻輳功能嚴重失調,視力顯著減退,身體也很衰弱,但仍然堅持寫作,並且經常帶放大鏡去圖書館查閱文獻,核對和充實著作內容。在實在無法看清外文字母時,他就請館內的年青同志幫助辨認。這種對著作一絲不苟,對讀者高度負責的精神使人深為感動。

鍾世藩與妻子女兒 兒子鍾南山
 

來自 新浪 的圖片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鍾世藩常常教導學生說,那些真正獻身於科學的人,對待科學研究工作是不會計較時間、條件和報酬的。他對在科研工作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要求十分認真。他說,不準確的原始材料即使用了統計學分析,還是不會準確的。

鍾世藩對學生及年青醫生要求嚴格,強調基本功的訓練,在臨床工作中很重視病歷的質量。他說,看一個醫生所寫的病歷,就大致可以看出他的醫學水平,看一間醫院的質量,也要先看它的病歷。實際上病歷的確能反映一位臨床醫生的臨床思維和學識水平,這是臨床醫生基本功之一。就是有了許多先進的儀器和技術來給病人作檢查診斷的今天,這種觀點仍然沒有過時。他也常常要求住院醫生及實習醫生親自動手做一些對診斷有關鍵性作用的化驗。

指導學生

鍾世藩擔任過幾間醫院的兒科主任及醫學院的兒科教授,為中國培養了許多兒科專業人材。他是解放後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導師之一。他培養的研究生質量高,不少已成為兒科骨幹力量和知名的兒科專家。他對研究生要求嚴格,要求他們搞科學研究也要從基本功做起,包括實驗動物的飼養及觀察,甚至試管儀器的清洗等等。他說科研工作必須自己動手,關鍵的東西必須自己看到做到。

鍾世藩對疑難病例,必親自做細緻的體格檢查,有些檢查結果他甚至不只是看看報告,而且要親自看看實物,例如X光片或血液塗片等,所以常常會發現別人忽略了的一些特點,從而幫助作出正確的診斷。

社會任職

鍾世藩擔任過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兒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是廣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

個人生活

鍾世藩的妻子:廖月琴;兒子:鍾南山;孫子:鍾帷德。

著作

鍾世藩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表現在他編寫醫學著作中。80年代負責編寫醫學百科全書兒科分卷的條目時,他反覆衡量了詞條各部分的比例,在內容精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撰寫的部分得到編輯組的好評,並被通報作為編寫人員學習的範文。

在「文革」10年動亂尚未結束時,為了把自己幾十年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留給後人,在70高齡和身體多病的情況下,鍾教授毅然編寫《兒科疾病鑑別診斷》一書。在編寫的後期,他的眼球輻輳功能嚴重失調,視力顯著減退,身體也很衰弱,但仍然堅持寫作,並且經常帶放大鏡去圖書館查閱文獻,核對和充實著作內容。在實在無法看清外文字母時,他就請館內的年青同志幫助辨認。這種對著作一絲不苟,對讀者高度負責的精神使人深為感動。該書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一再重版印刷。

信仰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國民黨衛生署長曾到廣州,命令當時任中央醫院院長的鐘世藩攜帶醫院的13萬美元,連夜全家撤往台灣。但鍾教授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深惡痛絕,對國民黨已失去信心而對中國共產黨充滿了希望。他毅然拒絕了衛生署的命令,全家留在廣州。在解放軍入城後他把此款都給了當時的軍管會,充分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執着追求。他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評價

鍾世藩重視科學研究工作,為中國兒科學,特別是在病原微生物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鍾世藩學識淵博,勤奮好學,治學嚴謹。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