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武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銅梁武廟位於重慶市銅梁縣巴川鎮民主路,文物遺址年代為明、清,1987年1月23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初定名單。1992年3月19日列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7日列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銅梁縣
銅梁區是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部,重慶西北部。面積1340.47平方千米,人口68萬。前身銅梁縣建縣於武周,近年因「銅梁龍舞」而聞名。
縣名
關於銅梁縣名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
- 以境內小銅梁山為名,小銅梁山在縣西北七十里。此說最早見於《元和郡縣誌》,《大清一統志》、《四川通志》、道光《重慶府志》、民國龔煦春《四川郡縣誌》、民國新修《合川縣誌》均從此說
- 以境內銅梁山為名,銅梁山在合川(原石鏡縣)南五里。最早見於《太平寰宇記》,萬曆《合州志》、清代《銅梁縣誌》均從此說`。
歷史
古代
在距今約20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銅梁已有人類活動遺蹟,被稱為銅梁文化[1]。春秋戰國時期,今銅梁縣域為巴國屬地。秦朝時為巴郡墊江縣地。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設東宕渠郡,屬宕渠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東宕渠郡為墊江郡、改宕渠縣為石鏡縣。
武周長安三年(703年),合州刺史陳靖意以大足川僑戶輻湊,奏准割石鏡縣地置銅梁縣,隸屬於合州。建縣初期,銅梁縣轄境包括今銅梁區與合川區西南、潼南區南部、大足區瀨溪河流域。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合州刺史孫希莊奏准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得名於巴川,仍隸屬於合州。天寶元年(742年),合州改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巴川郡復名合州,巴川縣西南部分劃給新置的大足縣。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赤水縣被併入銅梁縣,七年(1074年)復置。宋朝時銅梁、巴川二縣隨合州先後屬梓州路、潼川府路。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省巴川縣入銅梁縣,仍隸合州,而唐宋銅梁縣的大部分地區劃入遂寧州小溪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大足縣入銅梁縣,此時銅梁縣所轄區域包括今銅梁區大部、大足區、永川區大部、榮昌區與隆昌縣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