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川鎮隸屬於重慶市銅梁區,地處銅梁區中部,東與東城街道相鄰,西南與南城街道接壤,西北與太平鎮相連,北與白羊鎮毗鄰,距銅梁區人民政府駐地1.3千米,東西最大距離7.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千米,總面積37.3平方千米。

唐宋時,巴川街道境域屬巴川縣;2006年10月,由巴川鎮析置巴川街道。2011年末,巴川街道總人口8.06萬人。截至2020年6月,巴川街道下轄11個社區、5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中興路91號。

2011年,巴川街道財政總收入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2%;農業總產值達到1.1億元;工業總產值為達到3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9%。[1]

建置沿革

唐宋時,境域屬巴川縣。

元明清朝時期,屬巴川里。

民國元年(1912年)後,為巴川鎮治所在。

1953年4月,改為城關區。

1955年12月,改為城關鎮。

1981年8月,更名巴川鎮。

2006年10月,巴川鎮析置巴川街道。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巴川街道下轄東方、東城、正街、龍山、和平、體育街、白龍、八一路、仙魚9個社區,接龍、玉皇、千年、大雁、盤龍5個行政村;下設82個居民小組、13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巴川街道下轄11個社區、5個行政村:東方社區、東城社區、和平社區、正街社區、龍山社區、體育街社區、八一路社區、仙魚社區、淮遠社區、袁家社區、柿花社區、接龍村、玉皇村、千年村、大雁村、盤龍村, 街道辦事處駐中興路91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川街道地處銅梁區中部,東與東城街道相鄰,西南與南城街道接壤,西北與太平鎮相連,北與白羊鎮毗鄰,距銅梁區人民政府駐地1.3千米,東西最大距離7.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6千米,總面積37.3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巴川街道有耕地面積1.8萬畝,人均0.2畝。

人口

2011年末,巴川街道總人口8.0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15萬人,城鎮化率76.3%;另有流動人口36724人。總人口中,男性39761人,占49.3%;女性40852人,占50.7%;14歲以下12160人,占15.1%;15-64歲60964人,占75.6%;65歲以上7489人,占9.3%;以漢族為主,達7.98萬人,占99.6%;有土家、苗、彝、壯、白、布依等24個少數民族,共327人,占0.4%;超過20人的少數民族有4個民族,其中土家族71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21.7%;苗族66人,占20.2%;彝族39人,占11.9%;壯族23人,占7%。2011年,巴川街道人口出生率7.0‰,人口死亡率3.4‰,人口自然增長率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60.9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巴川街道財政總收入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比2010年增長38.7%;人均財政收入1241元,比2010年增長37%。2011年,巴川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8880元。

農業

2011年,巴川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1.1億元。巴川街道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紅苕、玉米為主。2011年,巴川街道生產糧食1.0萬噸,人均534千克,其中水稻6119噸,小麥1754噸。巴川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柑、橘、梨、橙、桃、李等。巴川街道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352萬畝,產量184噸,其中花生27噸,油菜籽157噸;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2.1萬噸,主要品種有高筍、藤菜、白菜、土豆、大蔥、西紅柿等。巴川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巴川街道生豬年飼養量3.3萬頭,存欄1.2萬頭;羊年飼養量0.1萬頭,存欄324頭;家禽年飼養量55.4萬羽,存欄13.2萬羽。2011年,巴川街道生產肉類2270.7噸,其中豬肉1606噸,羊肉8噸,禽蛋1153噸,鮮奶28噸;畜牧業總產值0.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4%。

工業

巴川街道工業以機械加工、輕紡製鞋、新型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2011年,巴川街道工業總產值為達到35.2億元,比2010年增長16.9%,工業增加值12.9億元。2011年,巴川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職工382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0年增長5.1%;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的有3家。

商貿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商業網點2312個,職工6720人。2011年,巴川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8.9億元,比2010年增長53.7%;有城鄉集貿市場3個,面積1.6萬平方米,年成交額3.9億元,比2010年增長29.8%。

金融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8家銀行在境內開設了支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118.5億元,比2010年增長19.8%;人均儲蓄2.3萬元;各項貸款餘額57.4億元,比2010年增長18%。[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幼兒園21所,在園幼兒4302人,教職工315人,專任教師156人;小學4所,在校生6291人,專任教師29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特殊小學1所,在校生81人,專業教師21人;初中2所,在校生2197人,專任教師27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2%,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民辦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所,在校生3292人,專業教師178人。2011年末,巴川街道主要大學有重慶傳媒職業學院、重慶師範大學外商貿學院(銅梁校區)各1所,在校生共5400人,專業教師300人;高中有市級重點中學銅梁中學,在校生6788人,專任教師345人。2011年,巴川街道教育經費達7221.3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0.7億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175.1萬元,比2010年增長36.2%。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縣級企業技術研究中心1家;各類科技人才0.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0.1萬人,經營管理人才0.3萬人,技能人才0.2萬人,農村實用人才0.2萬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3個,會員517人,其中團體會員8個,個人會員499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真英雄》《秋香八月河東街》《銅梁匾額》《醉美銅梁攝影作品集》等100餘部;各類營業性藝術表演團體13個,演職人員204人;電影放映單位2個,電影院2座,座位977個,每萬人擁有121.2個,年放映8220場次,觀眾達23萬人次;俱樂部1所;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14個;有各類圖書室19個,藏書5萬餘冊;文化專業戶12戶;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23人;文化館1個,建築面積3040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12534平方米,藏書22萬冊;檔案館1個,建築面積889平方米;博物館1個,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有邱少雲烈士紀念館,建築面積115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2107餘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707人。2000年,廣場舞蹈"二龍戲珠"獲文化部第十屆群星獎金獎。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社會體育場2個,面積1.7萬平方米,看台設座椅2.1萬張;有學校體育場4個,面積1.6萬平方米,看台設座椅4250張;6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6%。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線電視用戶數為2.4萬戶,入戶率85%,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巴川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58個,二級甲等醫院2所(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473張,固定資產總值1.2億元;專業衛生人員559人。2011年,巴川街道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8.9萬人次,住院手術台8750人次,出院病人1.9萬人次。2011年末,巴川街道重點醫院有銅梁區中醫院、銅梁區婦幼保健院,其中,銅梁區中醫醫院有床位389張,固定資產總值1.0億元,專業衛生人員431人。2011年,巴川街道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3.6萬人次,住院手術台5429人次,出院病人1.3萬人次。2011年,巴川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32.6/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8萬人,參合率95.4%。

社會保障

2011年,巴川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594戶,人數1231人,支出311.2萬元,比2010年減少4%;醫療救助2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496人次,共支出3.4萬元,比2010年增長23.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333戶,共751人,年支出69.9萬元,比2010年增長3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1.8萬元,比2010年增長13%;社會福利費57.6萬元,比2010年增長18%;有敬老院1家,床位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4人;社區服務中心9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4萬人,參保率92.1%。[5]

交通

巴川街道有G319國道貫穿全境;遂渝高速公路、重慶三環高速公路經過境內,並設有出入口。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巴川街道因巴川河橫穿城區,曲曲彎彎,形如"巴"字而得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