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粟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粟庵位於南京市秦淮區集慶門東側,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相傳與顧愷之瓦官寺淵源頗深,因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在此繪金粟如來維摩詰示疾壁畫而得名。

中文名稱:金粟庵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集慶門東側

開放時間:9:00-17:00

門票價格:免費

地 址:南京市秦淮區金粟庵路22號

始建時間:公元364年

歷史沿革

金粟庵在古籍中便有記載,是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寺廟歷史悠久。

公元364年,瓦官寺為修葺寺廟僧舍,向各方化緣。

文革期間,金粟庵被改作「新躍金筆社」的街道小工廠,生產鋼筆中黑色塑料貯水芯。

1990年代,在政府的關心和金粟庵住持全乘的努力及眾多善男信女襄助下,部分修復了金粟庵。

1993年6月20日,其部分殿宇修復落成,建有一樓閣,閣門朝東,匾上寫有「金粟晨鐘」四個大字,由趙朴初題寫,閣內有一口鐘,鐘面上是維摩法像。朱紅色的拱形門楣上寫着「虎頭餘緒」(道出該庵與顧愷之及瓦官寺的歷史淵源,「虎頭」指顧愷之,時人暱稱其為「顧虎頭),並有「文殊問疾處,愷之畫圖時」的漆金對聯,亦是指顧愷之畫《維摩詰示疾壁畫》的典故。

1994年,日本天台宗青年聯盟代表團前來該寺隆重舉行「天台大師圓寂1400周年紀念法會」,並贈送天台智者大師銅像供奉於庵內。

1995年9月,日本天台宗報恩訪中團訪問了金粟庵,因為瓦官寺被日本天台宗僧侶稱為天台祖庭(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來唐朝學習天台宗教義,一年後回國創立了日本天台宗),金粟庵因與瓦官寺的關係而被視為另一淵源,為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樑。

2007年,金粟庵幸得緬甸玉佛一尊,即以此因緣,起建玉佛寶殿,並重修全部寺廟,一木一石,源源攔濟,才使得金粟庵有今天的煥然一新、法相莊嚴。

名稱由來

眾所周知,「庵」通常指尼姑居住的地方,但庵在古時指的是一種類似茅棚的小草屋,即所謂的「結草為庵」。舊時文人墨客的書齋亦稱「庵」。自漢代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顧愷之為瓦官寺作維摩詰居士像時,曾在一個茅屋裡打腹稿,因維摩詰的別號是「金粟如來」,所以這處草庵被稱為「金粟庵」。

建築布局

金粟庵,梵唄聲聲,香煙裊裊,佛像莊嚴,香火漸盛。金粟庵現有百餘平方米,一進一院。院西側有一鍾亭,亭上懸一青銅鐘,重約噸半,其上鑄刻維摩詰法像,系摹自敦煌壁畫[1]

庵門額上「古金粟庵」四個金字,系趙朴初親筆所題。庵東門楣上銹刻着「虎頭餘緒」四字,道出該庵與顧愷之及瓦官寺的歷史淵源。「虎頭」即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他字長康,小字虎頭,時人暱稱「顧虎頭」。顧虎頭工詩賦,長書法,尤精繪畫,其畫法、畫論對中國繪畫藝術影響甚大。相傳當年顧愷之在瓦棺寺繪《維摩詰示疾壁畫》,光彩耀目,睹者簇擁,轟動一時。因維摩詰又稱「金粟如來」,顧愷之作畫之小屋即被稱之「金粟庵」。

東側門上撰有一聯:「愷之畫圖時,文殊問疾處。」亦是指顧愷之畫《維摩詰示疾壁畫》的典故。維摩詰亦稱維摩,意為「淨土」或「無垢」,佛經中言其乃天竺國耶離城的大乘居士,善於應機化導,曾以稱疾為由,向釋迦牟尼遣來問疾的文殊、舍利弗等闡揚大乘佛教的深奧哲理。經傳云:維摩詰息疾於東方世界香積國,釋迦牟尼委派文殊、舍利弗等前去探視。見其居室狹小,僅一丈見方,舍利弗尋思,如此狹小,如何容得下同行諸羅漢?維摩詰有「他心通」功力,知曉舍利弗心中所思,便將手一伸,屋裡即出現許多獅子寶座。然舍利弗等道行淺,無福安坐,維摩詰乃施法力,眾羅漢方得就座。繼而時間漸久,舍利弗等均感腹中碌碌,只見維摩詰取出一缽,請眾羅漢享用,舍利弗等暗自納悶,正所謂「食少僧多」。然待眾羅漢均飽餐後卻不見缽中食物有所減少。維摩詰就這樣借眾羅漢問疾的機緣,向眾人宣講大乘佛教的深奧哲理。維摩詰是佛教徒中的知識分子,因此受到世俗世界知識分子佛教徒的崇敬,「維摩詰示疾說法」的典故也流傳甚廣。

庵中還供有一日本慈覺大師法像,系日本天台宗佛教青年會1994年訪華尋訪日本天台宗祖庭時奉獻,此則顯示了金粟庵與瓦官寺、與1200多年前日本佛教的另一淵源。

傳說軼事

公元364年,瓦官寺為修葺寺廟僧舍,向各方化緣,但願意捐錢的施主不多。顧愷之來後在緣簿上寫下一百萬(銅錢)的數額,然後讓寺院給他準備了一堵牆,他關上屋門,在裡面畫了近一個月,創作出不朽巨作《維摩詰示疾壁畫》(亦稱「維摩詰居士像」),只是沒有畫上眼珠。顧愷之要方丈貼出告示,凡在第一天看這畫像的,要捐十萬結緣錢,第二天看的要捐五萬,之後則隨緣樂助。在約定的日子,顧愷之將眼珠點上後,維摩詰栩栩如生,像是要走出畫面一樣,立即引起全城轟動,眾人爭相入寺一睹維摩詰的神采。據說杜甫在漫遊金陵時,特別喜歡瓦官寺這幅《維摩詰示疾壁畫》,他在金陵的朋友許八送給他一份此畫的臨摹本,用一首長律表達了他當時看畫的情景:「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渺茫;虎頭金粟影,神妙獨難忘。」

交通信息

可乘坐19、35、62、75、81、103、128、313等公交到集慶門站下車即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