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斑少女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金斑少女魚Coradion chrysozonus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北至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及泰國東部,馬來西亞到所羅門群島,北到日本南部的琉球和博寧群島,南到澳大利亞西北部和大堡礁,我國的海南、香台灣沿海也有發現,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金斑少女魚分布在熱帶海域,但並不是熱帶海水魚。

棲息區域

主要棲息在較深的涼水區域,多活動於無脊椎動物豐富的60米水深處,少見於珊瑚礁區,喜好珊瑚稀疏的沿岸岩礁區,主要以海綿和海綿上的甲殼類動物為食。[1]

形態特徵

整體近橢圓形,銀白色櫛鱗有金色和銀色的閃光體側有四條垂直條紋,第一條金色至黑色穿過眼睛;第二條第三條於下端交叉在腹鰭處金色至褐色;第四條金黃色,位於身體末端。胸鰭透明;腹鰭黑色;背鰭有硬棘9枚,軟條28-30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19-21枚,背鰭和臀鰭延伸擴大呈圓弧形,邊緣有藍色細紋;尾鰭透明,基部白色,尾柄短,有黑色條紋環繞。幼魚與成魚基本一樣,幼時背鰭末端有假眼斑,且條紋清晰貫穿背鰭和臀鰭,成長後假眼斑與幼時大小一樣,背鰭和臀鰭上的條紋逐漸模糊。

地理分布

金斑少女魚Coradion chrysozonus廣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北至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及泰國東部,馬來西亞到所羅門群島,北到日本南部的琉球和博寧群島,南到澳大利亞西北部和大堡礁,我國的海南、香港和台灣沿海也有發現。

介紹

蝴蝶魚科Chaetodontidae是最廣為人知的珊瑚礁魚類,包含12屬120多種,其中蝴蝶魚屬Chaetodon最多,目前已發現並命名的有88個種。蝴蝶魚科的魚類外形和顏色相差較大但體色一般都很鮮艷,通常是黃色或白色的底色上帶有強對比的深色花紋,同時利用穿過眼睛的條紋和身體後部的假眼點來迷惑捕食者。

體長9到30厘米不等,側扁。口小吻尖,端位,略可伸縮。牙齒細長尖銳,密集排列成刷子狀。全身覆蓋小型弱櫛鱗或圓鱗,鱗片延伸到背鰭和臀鰭,側線完整但不明顯,呈弧形。背鰭連續或稍有凹口,有硬棘6到16枚,軟條15到30枚。臀鰭硬棘一般3枚,多至5枚,軟條14-23枚。尾鰭圓形或截平,有15枚分支鰭條。

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1000升。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1-24℃。

性情:溫和。

食物:肉食,以海綿為主,也包括各種海綿上的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底棲的蠕蟲蝦蟹等。

最大體長:15厘米。

分布範圍:東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生活水深:3-60米。

IUCN評級:LC 低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