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草莓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草莓運動,為2008年11月6日起,在台灣發起的社會運動。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期間抗議運動。抗議行動主要參與者為學生,主要發起人之一、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透過PTT網絡串連,號召數千名民眾自2008年11月6日至2009年1月於行政院前、中正紀念堂、全台各地及校園,以靜坐及示威遊行方式抗議行政濫權,要求警政署長王卓鈞下台。

該年11月3日-7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此舉引發國內獨派人士不滿,因此在陳雲林訪台期間,所到之處皆有群眾抗議。部分學界及社運團體對警方處置高度不滿,多所大學教授、社運人士於11月6日凌晨,在PTT上共同發表「1106行動聲明」,號召百人於11月6日(星期四)上午於行政院門口,預計以快閃行動抗議 。然而,現場同學突發決定在行政院門口坐下「等待」官員的回應直至警方驅離,開啟了野草莓學生運動的序幕。

儘管學生坐了下來,但因為11月10日開始各校將陸續進入期中考,因此同學們並沒有打算「長期抗戰」,更沒有升高抗爭規模的準備。我們可以從11月6日當晚在行政門口,不斷向群眾廣播呼籲停止捐款的動作可以得到明證,發起行政院門口聚集的活動,沒有做好發展成為大規模學運的準備。特別是警方一直到11月7日中午都沒有驅離行動,學生與聚集群眾已呈現陸陸續續散去的跡象,學生的抗爭似乎就隨着警方的冷淡逐漸散去。

「迫於壓力臨時組織」是造成野草莓學運陷入內耗而潰散的表象原因[1],野草莓學運的性質是屬於政治衝突的運動,而非特定議題倡議的社會運動,這也與2000年之後,社會運動興起的一波「去政治化」思維相違,因此在野草莓學運期間,同學們始終困於如何重心定位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的關係與差異,整個在廣場時期的「運動發展」,始終困擾著如何整合起分歧的運動想像。決策帳棚內一次又一次的內鬥式的辯論、不同意見領袖間私下合縱連橫的動員串連,無非都企圖降低這場運動特殊發生條件所招致的複雜性:劃定參與者的界線、穩定決策機制、澄清各路來者的目的以定位運動。但在沒有信任基礎的運動開幕式中,註定了不可能期待在理想的溝通情境中達致共識,野草莓學運的「先天結構」,已然暗示了會在內耗中進行的命運。然而,幾近無架構的「共同參與、集體決策」以及「政治/去政治」的循環式辯論消解了這場運動的動能,卻也開啟同學們意識到,重新串聯各校異議性團體、建構溝通平台,以及積極倡議以政治改革為學生運動導向的重要性。一定意義上,野草莓學運可以視為往後幾年以政治改革或政治議題為訴求、串聯的學生運動,階段性的開場。

背景

中國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於2008年11月3日來台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為期數天的行程,期間警政單位在各地行使路檢、盤查、搜索、管束、物資扣留、驅離或禁止進入、進入住宅、集會遊行法上的命令解散,甚至逮捕等國家權力,去對待表達對此次會談,或向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表達異議者,被認為是對於基本人權的侵犯[2]。事件引起了部分人權關注人士(例如部分苦勞網成員)對於集會遊行法,及警權使用等不合理規定的檢討。

視頻

野草莓運動 相關視頻

公民不服從與社會運動(本例:野草莓運動)II
公民不服從與社會運動(本例:野草莓運動)III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