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自然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重慶自然博物館,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金華路398號,是重慶市屬自然科學類博物館。

簡介

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是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盧作孚創辦中國西部科學院獲得了川軍領袖劉湘劉文輝等人支持,建院資金迅速落實。1930年8月,盧作孚選定北碚作為院址。1930年9月,「中國西部科學院」在重慶北碚火焰山東嶽廟成立,該院以「研究實用科學,輔助中國西部經濟文化事業之發展」為宗旨。這是中國第一家也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民辦科學院,下設理化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生物研究所、農林研究所及博物館、圖書館、兼善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來自中國國內外的科學家來到該院,調查礦產和地質狀況,考察民族習俗,採集川西南、川西北地區的動植物標本,培育和引進果木蔬畜。

抗日戰爭時期,內遷的中央地質調查所落戶北碚的中國西部科學院。1943年夏,中國自行研製的首台機械記錄式水平向地震儀問世,這是由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李善邦研製的。1943年6月22日晨,該地震儀記錄了成都附近一次地震。此後,李善邦在重慶北碚建造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唯一的地震台,到抗日戰爭結束時共記錄地震109次。

1939年,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在雲南省祿豐縣沙灣東山坡出土,楊鍾健將其定名為許氏祿豐龍。為了保護其安全,楊鍾健帶着這些化石遷往重慶。1941年春,楊鍾健在重慶北碚撰寫出版《許氏祿豐龍》一書,這是中國人研究恐龍的首本科學專著。1941年1月5日,許氏祿豐龍化石骨架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對外公開展覽,這是許氏祿豐龍首次公開展覽。

1943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聯絡內遷重慶北碚的十多家全國性學術機關,一起組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翁文灝、盧作孚等13人被推舉組成理事會。1945年7月,第一次理事會會議召開,聘李春昱王家楫等26人組成設計委員會,並聘李樂元為館長。

1950年,西南文教部接管了中國西部科學院、中國西部博物館。1952年,改成西南人民科學館。1953年併入西南博物院,改名為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1955年,西南博物院改為重慶市博物館。198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慶市博物館加掛「四川省重慶自然博物館」牌子。1991年,重慶自然博物館獨立建制。

1981年,位於北碚區文星灣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對外開放。2013年,北碚陳列館停止對外開放,其中存放的全部古生物化石遷至位於北碚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

2017年,在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第十四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重慶自然博物館的「地球•生物•人類——重慶自然博物館基本陳列」獲得「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同時,重慶自然博物館還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1]

重慶自然博物館藏品共70000多件,包括地礦古生物、動物、植物標本,數量居中國同類博物館第一位,其中珍稀動植物標本占全國此類標本四分之一以上。其中有世界最早的原始哺乳動物化石,四川地區特有的褶鱗魚化石,世界中生代化石里年代最早的化石——中國古鱉。

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

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位於重慶市北碚區文星灣42號,是中國西部科學院的舊址。1930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北碚創辦[2]。1934年,院部和理化研究所遷至文星灣。現存文物點包括惠宇樓、地質樓、地磁測點、盧作孚舊居等。

1992年3月19日,列為第二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6月19日,公布為第四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9月7日,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曾作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長期對外開放。隨着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藏品全部遷往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北碚陳列館的館舍進行了維修改造。重慶自然博物館計劃將其作為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陳列館對外開放。

視頻

重慶自然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觀重慶自然博物館
重慶自然博物館給你壯觀的視界

參考文獻

  1. 重慶自然博物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圖書館網,2017-04-07
  2. 1930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創立,鳳凰網,201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