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重慶研究院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重慶研究院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專門針對大型水庫的生態環境和污染治理,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平台建設和人才培養。目前,已有水污染過程與控制研究中心、環境友好化學過程研究中心、生態過程與重建研究中心、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膜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心、環境健康研究中心、大氣環境研究中心等8個領域研究中心。已有環境領域相關研究人員70餘名,擁有研究員7名,副研究員[1]5名,博士學位獲得者30餘名的研究團隊。現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市政工程、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綜合研究

目前,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就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毒理學、污染生態學、以及污染控制治理等學科進行綜合研究,並先後建成包括 「中科院水庫水環境重點實驗室」、「重慶市三峽庫區水質保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內的多個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相關實驗室、工程中心。建成「三峽次生濕地生態研究站」、「永川垃圾滲濾液達標排放技術示範基地」等野外基站。

配套設施

具有成套的生態環境科學研究儀器設備及良好的配套設施,其中大型儀器及試驗台價值2500多萬元。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在培養和引進學術帶頭人和研究生[2] 培養方面採取一系列有針對性措施,取得富有成效成績,近年來先後承擔了重慶市科技攻關、重慶市121示範工程、西部行動計劃、三峽後續規劃等項目,牽頭啟動了國家水專項、國家科技部重大民生科技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

相關資訊

重慶研究院在三峽庫區消落帶土壤性質變化與環境驅動機制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重慶研究院水庫生態學研究中心在針對消落帶土壤性質變化與環境驅動機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國內外學術期刊中。

重慶研究院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通過在三峽庫區多年的跟蹤觀測,在庫區消落帶的碳氮物質循環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研究團隊以微生物為抓手,對消落帶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氮污染生物去除等多個問題開展了研究

三峽水庫運行後,庫區水位周期波動,庫岸在最高水位(175 m)與最低水位(145 m)之間形成了水庫消落帶。周期性的淹沒與出露改變了消落帶土壤的基本性質,同時,庫區人類活動排放(如生活污水、農業面源等)也會對消落帶土壤產生影響,形成水位波動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干擾」。水位波動與人類活動分別如何影響消落帶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二者相對作用如何? 針對上述問題,重慶研究院科研團隊通過在三峽庫區選擇兩種不同干擾強度的典型消落帶區域,對土壤理化性質開展了連續兩年的跟蹤觀測,基於此建立了針對消落帶土壤影響因素與空間分布的系列模型。

研究對兩類干擾的相對貢獻進行了定量化,即消落帶土壤理化性質主要由水位波動引起,其解釋量可達40.1%,相比之下,人為活動排放對消落帶土壤理化性質影響較小,僅解釋2.1%。說明目前三峽庫區的污染排放並非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人類活動排放主要影響土壤總碳、總氮和總有機質類指標,而水位波動主要影響土壤pH、氨態氮和硝態氮等。在空間分布方面,研究還首次提出了167.5 m高程為消落帶土壤理化性質的分割點的概念,即167.5 m以下主要受到水位波動影響(即本地因素),167.5 m以上主要受到人類活動排放影響(即區域因素)。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三峽庫區消落帶的生態管理需綜合考慮庫區的本地與區域因素影響,不同高程應選擇不同的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