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景泰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釉下彩景泰藍 |
|
中文名 :釉下彩景泰藍 人 物 :藝人 地 點 :廣州 創出時間 :1983年 |
釉下彩景泰藍是一種瓷彩科研新成果,遠銷海內外的著名工藝品。早在1938年,一批旅居廣州市的花縣藕琺瑯藝人失業回鄉,1958年,這些老藝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炭步鎮成立「紅星特種工藝燒瓷生產合作社」,恢復琺瑯工藝[1]品生產。1968年該社發展成為花縣琺瑯廠,遷址新華鎮。
特產簡介
下彩景泰藍早在1938年,一批旅居廣州市的花縣藕琺瑯藝人失業回鄉,1958年,這些老藝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炭步鎮成立「紅星特種工藝燒瓷生產合作社」,恢復琺瑯工藝品生產。1968年該社發展成為花縣琺瑯廠,遷址新華鎮。1983年,藝人們經過研究,創出「中彩琺瑯」新產品,這種產品以銅為胚,塗上精細提煉的白坭,然後進行彩繪圖案,用木炭經高溫燒烤而成。
該產品1984年獲廣州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985年獲廣東省科技成果三等獎,同時被廣東省輕工業旅遊產品評選會評為優秀產品,並獲全國工藝美術[2]百花獎和設計二等獎。中彩琺瑯是在花縣琺瑯的工藝基礎上,吸取了北京景泰藍的先進工藝發展而成的,所以又叫做「釉下彩景泰藍」。經過多年工藝改進,以電爐代替木炭燒瓷,又以鍍金工藝代替筆工鈎金,整個 生產流程逐步實現了機械化, 產品向高、精、 尖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高貴工藝品。
相關資訊
統文化篇|女媧託夢給匠人的工藝—景泰藍
我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製作達到了最巔峰,製作工藝最為精美,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後人稱這種瓷器為「景泰藍」。
傳說,景泰藍的工藝是女媧娘娘託夢給老匠人的。明清兩代,景泰藍在宮廷皇族中興盛了三四百年,是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製作工序細分起來有100多道,相當耗費人力心力,無處不體現皇家的尊嚴和奢華,因而,古時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的說法。
明景泰掐絲琺瑯番蓮紋盒
而女媧娘娘所云的「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正是關鍵的五步: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掐 絲
張同祿 景泰藍《盛世龍薰》
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參考文獻
- ↑ 鑄銅雕塑的製作工藝 ,搜狐,2016-08-24
- ↑ 兒童美術教學,該有范畫嗎? ,搜狐,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