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作品名稱: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

創作年代: 南唐

文學體裁:詞

作者:李煜

《採桑子·轆轤金井梧桐晚》[2]南唐李煜的作品。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最後一位國君。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在政治上是一個昏君,在文學上卻是一個文學家,詩人。其主要成就在詩詞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後,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 [3]

上片寫景,先點出「轆轤」、「金井」、「梧桐」三物,不單是寫實,也都有寓意。轆轤是井上汲水的工具,汲水是女子之事,故井邊常常是女子的懷人之所。轆轤的循環滾動又與思念的輾轉反覆相通,搖着轆轤,情思纏綿,往往是詩詞之中女子思情的象徵。古代的井邊多種梧桐,「一葉知秋」,秋來梧桐葉兒黃,故梧桐是常見的悲秋意象。這三者位置相關,意義相通,常常被聯繫到一起來寫女子的秋思,如吳均的「玉欄金井牽轆轤」,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與這裡的「轆轤金井梧桐晚」,都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李煜的表達更精巧一些,他在句中強調了一個「晚」字。「晚」可以指黃昏,暗示了從早到晚的期盼,有「黃昏望絕」之意。「晚」也可以指秋深,突出梧桐葉黃隕落的形象,令人聯想歲華流逝、青春不再而引出悲哀。故接下來的「幾樹驚秋」,本來是寫人在驚秋,卻道以「樹驚秋」;寫情就更婉轉,更深沉,並使蕭瑟的秋景與女子的傷情融合到了一起。「晝雨如愁」引出人物。說是「晝雨」,可見是下了一天還沒有停的雨。而這雨是小雨,絲雨,紛紛揚揚,飛飛灑灑,就如同瀰漫在人心中的憂愁一樣,無邊無際,無休無止。「百尺蝦須在玉鈎」,是說精美的竹簾掛在鈎上,暗指人的遙望,下啟「回首邊頭」,景物描寫也就由室外轉入了室內。

下片抒情,以「瓊窗」承接上片的「百尺蝦須」,過渡十分自然。這裡的「春斷」,要分作兩層意思來理解。一是說春去秋來,時光流逝,歲華漸老,青春不再復返,故日「斷」。一是說遠人無消息,任憑思念,深情不得傳達,「腸斷白萍洲」(溫庭筠),「春斷」也就是「情斷」。這兩層意思相輔相映,都在表現思念之深,於是而有「雙蛾」之皺,有「回首」之舉,有「欲寄」之事,更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思念之切。由皺眉,到遙望,到「欲寄鱗游」,思念的感情漸進深化,寫出女子終於決定要以主動的訴說去打動對方的心,以喚回心愛的人。可是,「九曲寒波不湃流」。山高水寒路曲折,縱使信寫出,何人可傳寄?何處可投遞?無奈之極。可越是無奈,越見情深。

全詞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機地融成一幅飽含秋意、秋思的風景畫,畫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內有思,秋風秋雨關秋思,離情別恨聯秋怨,寫得婉約蘊藉,回味悠長。後人馬致遠之《天淨沙·秋思》頗得其婉約韻致。

詩詞正文

譯文

深秋時節,梧桐樹下,轆轤金井旁,落葉滿地。樹木入秋而變,人見秋色而愁。手扶百尺垂簾,眼望窗外細雨,舊愁之上又添新愁。

閨中的思婦獨守着瓊窗,想到韶華漸逝,心愿難成,怎不雙眉緊皺,愁在心頭。回首邊地,征人久無音訊。想要寄書信,可是黃河寒波滔滔,溯流難上,思婦只能在孤獨寂寞中苦苦守望。

作者簡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6]

李煜,南唐第三任國君,史稱李後主。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文及音律均有一定造詣,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以亡國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過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相見歡》《烏夜啼》《望江南》《子夜歌》《破陣子》等,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多哀婉淒涼,充滿憂傷氣質,主要抒發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裡重歸的情感,表達了對往事的無限眷戀。故有詞云:後主雖拙於治國,然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對後世影響甚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他還極力推廣了澄心堂紙,與與大周后一同修補了《霓裳羽衣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李煜以帝王之尊度過三年「日夕以淚洗面」的囚禁生活,受盡屈辱,嘗盡辛酸,最後被宋太宗用藥毒害而死。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他臨終前絕命詞,據說這首詞中抒寫自己的悲恨和懷念故國,因而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詞中吟詠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自己的悲劇命運和人生的愁恨,追懷往事,懷念故國,表達了亡國之痛。

公元978年8月13日(農曆七夕),當李煜在其42歲生日那天與后妃們聚會,寫出膾炙人口的《虞美人》時,宋太宗再也不能容忍,賜毒酒毒死李煜,又虛情假意封李煜為吳王,以王禮厚葬於洛陽邙山。並請原南唐舊臣為李煜寫了墓志銘,自己也特詔輟朝三日,以示哀悼。[8]

視頻

【百家講壇】南唐後主李煜(十集全)

詞中之帝——南唐後主李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