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醴陵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醴陵市(Liling)是湖南省縣級城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於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靠湖南省內瀏陽市,西接株洲市區以及株洲縣,南為攸縣。醴陵市轄26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火車站:醴陵站、醴陵東站。電話區號:0733。車牌代碼:湘B。郵政區碼:412200。地理位置:湖南省東部.。行政代碼:430281。

2014年9月16日,設計最高運營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滬昆高鐵南昌長沙段正式開通運營,醴陵東站正式運營,標誌着本市進入高鐵時代。

2015年,根據《2015年中國工業報告》首次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名單,醴陵市位列中國工業百強縣93位。

醴陵盛產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故里,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之一。著名旅遊景點留仙寨,仙岳山,狀元洲,官莊水庫,文筆峰,淥江書院。

瓷器是中國獨創的發明之一,至今英文仍把瓷器稱之為「china」。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醴陵瓷業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

行政區劃

醴陵市總面積2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2012年)。醴陵市人民政府駐左權路。

醴陵市現轄4個街道、19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1個示範區:陽三街道、仙岳山街道、國瓷街道、來龍門街道、白兔潭鎮、浦口鎮、李畋鎮、王仙鎮、溈山鎮、東富鎮、孫家灣鎮、泗汾鎮、沈潭鎮、船灣鎮、明月鎮、嘉樹鎮、茶山鎮、石亭鎮、均楚鎮、板杉鎮、左權鎮、楓林鎮、官莊鎮、醴陵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慶示範區。[2]

交通

鐵路

醴陵市境內有滬昆鐵路橫貫東西,醴茶鐵路連通南北,距江南最大的貨運編組站株洲北站僅40公里。

滬昆高鐵南昌到長沙段已建成通車,從醴陵東站乘高鐵到長沙不到30分鐘。

公路

醴陵市境內的重要公路幹線有上瑞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醴韶高速公路、106國道、320國道等。

機場

醴陵市區距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約90公里。

地理環境

醴陵市位於湖南東部,羅霄山脈北段西沿,湘江支流淥水流域,緊鄰長沙、株洲、湘潭"金三角"經濟區。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崗地為主,平原占16%,水域占5%。

境內江河交織,均屬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淥水、昭陵河和澗江,水利資源蘊藏量為87462千瓦,地下水量16.3億立方米。市內共有大中小型水庫193座。

醴陵市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88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00至19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至1600毫米之間。

土壤成分以板頁岩為主,占47.8%;次為紅色粘土,占20.7%。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豐富,具備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木生長的良好自然條件。瓷土、陶土、耐火泥、石灰石、沙石等非金屬礦產和鉛、鋅等金屬礦產蘊藏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鈾、金、銀、鐵、錳、鉛、鋅、煤、石灰石、瓷泥等23種,礦產地117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6處。

總數人口

2012年末,醴陵市戶籍人口為105.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26萬人,非農業人口15.28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53.96萬人,女性51.5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61:1。符合政策生育率90.3%,人口自然增長率7.48‰。年末常住人口為95.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8.48萬人,農村人口47.32萬人。按常住人口比例計算,城市化率達到50.61%。

古今建制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國黔中郡。

秦朝時屬長沙郡臨湘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長沙國臨湘縣。漢高 後四年(公元前184年)封長沙相劉越為醴陵侯。食邑600戶,並建侯城於轉步古城村。東漢初,從臨湘縣劃出一部分置醴陵縣,並從湘南縣劃入部分地區。時縣境東至今江西楊岐山,西至湘江沿岸。據此,醴陵建置伊始。三國時,醴陵屬吳國荊州長沙郡。隋代,屬荊州長沙郡。大業三年(607),改臨湘為長沙縣,撤醴陵併入長沙。至唐武德四年(621),復從長沙縣劃出置醴陵縣。宋朝,屬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元朝,屬湖廣行省天臨路。元貞元年(1295)升為中州,天曆年間(1328~1330)由州降為縣,至正二十四年(1364)復升為州。明洪武二年由州改縣,屬湖廣布政使司潭州。清朝康熙三年(1664),隸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 1912年(民國元年),屬湖南省湘江道。
  • 1937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 1949年7月,醴陵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長沙專區。
  • 1952年,長沙專區改名湘潭專區。醴陵屬湘潭專區。
  • 1959年1月,淥口、姚家壩等鄉鎮共349.3平方公里地域劃入株洲市郊區管轄。
  • 1983年7月,醴陵縣劃入株洲市管轄。
  • 1985年8月,撤縣建市(縣級)。

經濟綜述

牛眼看蘆淞 (圖片來源蘆淞新聞網) 原圖鏈接 原圖來自來源:株洲新聞網 [3]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0.7億元,增長1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0.7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為4.6%、71.5%和23.9%,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830元。

2012年,醴陵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列中國第94位,穩居全省四強。醴陵市實現GDP395.3億元,增長12.6%;完成財政總收入36.3億元,增長27.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億元,增長3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71元、13347元,分別增長13.6%、17.1%。

農業綜述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74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25.09億元,增長3.6%;林業產值3億元,增長4.5%;牧業產值21.77億元,增長3.5%;漁業產值2.14億元,增長4.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4億元,增長10%。

2012年,醴陵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97.80千公頃,同比增加4.08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種植71.18千公頃,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產量達50.6萬噸,增加0.4萬噸,增長0.7%,其中稻穀48.14萬噸。醴陵市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組織達1550個,流轉耕地26.5萬畝,占耕地總量的52.8%。

2012年,醴陵市肉類總產量9.79萬噸,同比增長2.4%;水產品產量2.06萬噸,增長5.1%。出欄肉豬112.64萬頭,增加2.64萬頭;出欄羊31.72萬頭,增加1.04萬頭;出籠家禽723.23萬羽,同比增加23.05萬羽。

2012年末,醴陵市擁有農機總動力70.36萬千瓦,同比增長8.1﹪。全年培訓農機技術工2080人,醴陵市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改造縣鄉公路31.5公里,建成到村水泥路48.5公里;完成農村暢通工程243公里,農村客運場17個,整修和新建大小水利工程1.2萬處。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5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提高到49.27萬畝,投入9800萬元,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項目108個。

綜述工業

2012年,醴陵市完成工業總產值681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工業增加值240.41億元,增長1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8家,完成產值567.6億元,增長22.8%;實現增加值202.25億元,增長17.0%。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8.9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3.4%。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4.1%。

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60%,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繳稅金8.4億元,增長18.83%;規模工業企業全部資產利稅率達25.26%;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0.5%;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10%;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78%;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51.52億元,增長44.9%。

2012年,陶瓷、花炮兩大傳統支柱產業分別完成產值362.1億元、170.3億元,增長24.8%和23.5%。陶瓷製造業上繳稅金4.17億元,增長26.2%;鞭炮煙花製造業上繳稅金2億元,增長18.5%。生產日用陶瓷64.89億件,增長27.1%;工業陶瓷91.26萬噸,增長29.6%;花炮4364萬箱,增長20.6%。

綜述資產投資

2012年,醴陵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1.2億元,增長33.3%,其中工業投資151.5億元,增長44.9%,技術改造投資147.6億元,增長49.3%。城鎮以上完成投資179.3億元,農村投資11.9億元。

綜述交通電信 2012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57億元,同比增長12.3%。公路客運量2520萬人次,增長6.1%,公路客運周轉量14.3億人公里,增長6.5%;公路貨運量2746萬噸,增長14%,公路貨運周轉量16.9億噸公里,增長19.5%。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4億元,同比增長10.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7.52萬戶,下降9%,移動電話用戶65.2萬戶,增長18.1%,互聯網用戶8.1萬戶,增長14.1%。

綜述內外貿易

2012年,醴陵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13億元,同比增長15.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3.09億元,增長15.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9.04億元,增長10.6%。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99.51億元,增長15.9%;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2.62億元,增長11.8%。

全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業17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195家。春秋兩屆廣交會共簽訂出口合同11898萬美元。醴陵市外貿出口總額達8.4億美元,增長15%;出口收匯3.17億美元,增長9.01%。

綜述招商引資

2012全年實際到位外資10150萬美元,增長16.5%;利用省外境內資金21.8億元,增長14.5%;市外省內資金17.8億元,增長22%。

2010年,醴陵市組團參加上海世博活動周、第五屆中博會和湘台經貿活動周等招商活動,組織了四次大型的招商活動,撬動了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招商、首次舉行了產業招商推介會、組織了建築陶瓷招商懇談活動和大型項目簽約活動,招商引資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簽約引進項目24個,實際利用外資6560萬美元,實際到位內資16.13億元。2010年,醴陵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全力推介醴陵、宣傳醴陵、展示醴陵,先後組織企業參加了德國法蘭克福陶瓷禮品展、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和春秋兩季廣交會,取得良好的成效。全年新批自營進出口企業14家,年末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183家。醴陵市外貿出口總額達6.0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出口收匯2.4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7%。

綜述財政金融

2012年,醴陵市完成財政總收入36.26億元,同比增長27.7%。其中上劃收入10.24億元,同比增長17.9%;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03億元,增長32.1%。完成稅收收入20億元,占財政總收入55.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2.09億元,增長29.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67億元,增長32%,教育支出5.7億元,增長59.9%。

2012年末醴陵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70.51億元,比年初增加27.66億元,增長57.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28.52億元,比年初增加21.13億元,增長19.7%;各項貸款餘額93.98億元,比年初增加22.78億元,增長44%。金融機構年末存貸比為1:0.55。

社會發展

綜述教育

2012年,醴陵市申請專利789件,其中發明專利74件;授權專利594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申請34項,科學技術本級支出3590萬元。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2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62.17億元。2012年,醴陵市共有各級各類中、小學校262所,其中小學205所,初中3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高中1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有幼兒園243所。在校學生、在園幼兒共119312人,其中:中學生33705人,小學生53992人。醴陵市高考上線率為98.44%,比2011年提高9.45%。其中,二本以上上線人數為1518人,上線率為46.45%,比2011年提高2.68%;一本上線人數為414人,上線率為12.67%,比2011年提高5.81%。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30所,合格率達100%,醴陵市小學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升學率為100%;初中入學率為100%,輟學率為0.42%,升學率為95.43%。

截止到2011年,醴陵市共有中學55所,小學190所。醴陵沒有大學,醴陵市陶瓷煙花職業技術學校是唯一一所公辦職業學校,中學以醴陵一中知名度最高,醴陵二中以淳樸的學風,踏實的辦學特色備受矚目,醴陵四中以藝體特長生聞名於醴,一、二、四中均為湖南省示範性高級中學。

文化衛生

2012年末,醴陵市廣播電視有線用戶達到8.77萬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5.5萬戶,醴陵市廣播綜合覆蓋率為99.5%,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

2012全年主辦《醴陵新聞》300餘期、《零距離播報》220期;完成自采電視新聞稿件2000餘條;拍攝製作了《故宮醴陵釉下五彩瓷》、《文明之光》等10多個大型專題匯報片。《湖南醴陵:瓷城蝶變》、等新聞稿在央視播出,發稿數量在湖南衛視位居全省縣級台前列。

2012年舉辦200場(次)各類文化活動,免費送戲下鄉演出140場,觀眾人數達20萬餘人。2012年累計放映農村電影4040多場次;完成86家"農家書屋"建設任務。

2012年末,醴陵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18個,其中,省屬三級綜合醫院1個,株洲市屬血站1個,本級市屬醫療衛生機構49個,村衛生室571個,診所73個。有醫師1818人,護士1246人,每千人口擁有醫生1.8人、護士1.2人。有編制床位2514張,每千人口擁有2.44張。醴陵市新型農村參合農民達81.3萬人,參合率為98.5%;累計補助41.51萬人次,補助金額達25823萬元,統籌地區政策範圍內補償率78.49%。

人民生活

2012年,醴陵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771元,同比增加2956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47元,增加1949元,增長17.1%。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6388元,增長13.7%,其中食品支出5151元,增長7.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9020元,增長18.1%,其中食品支出為3542元,增長13.3%。

2012年,醴陵市新增城鎮就業781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985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68萬人次,支付各種待遇6.34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1%。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81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1.6萬人,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達100%。2012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11179萬元,惠及5萬餘人。發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1194萬元,救助6萬餘人次。新改擴建農村敬老院2所,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40%。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400棟,新建廉租房207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500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6931戶,發放補貼839.7萬元,解決2.7萬人住房困難問題。

旅遊(自然景觀)

淥江書院

醴陵擁有淥江書院、淥江橋、宋名臣祠、醴泉井、狀元洲、文筆峰及日本佛教曹洞宗發源地雲岩寺等人文古蹟。還有仙岳山、西山、官莊水庫、醴泉井、寨子嶺等自然景觀。

淥江書院,位於湖南株洲醴陵市,始建於宋淳熙二年(1175),它三面環山,面向淥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淥江書院早年從東正街青雲山下遷至西山,宋明皆為學宮,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淥江書院。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於1837年起,執握淥江書院17年。明代理學家王守仁明正德元年(1506年)因言事謫貶貴州龍場驛丞,途經湖南,慕名而來淥江書院,瀏覽之餘講講學,盤桓多日,淥江書院因此名聲大噪。​李立三、程潛、陳明仁、左權等都曾在這裡求學。


淥江橋

淥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為交通要津。淥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淥江橋建於南宋乾道年間早中期。此後的800年間,毀於水14次,毀於火5次,毀於兵4次;宋修2次,元修1次,明修7次,清修13次,民國時修1次。淥江橋作為一座古橋具有三大特色:其一,橋的跨度大,是湖南省境內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橋;其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題橋名橋碑;其三,文字史料詳實,從明代至民國的《淥江橋記》就有十一種之多。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醴陵瓷博會,2015年3月26日,有着「陶瓷界的奧林匹克」之稱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首次來到湖南省醴陵市。

中國名瓷齊聚醴陵,通過瓷博會讓眾人了解醴陵瓷器,了解醴陵煙花,醴陵特產,已經成為醴陵的一個景點。

古今人物

李畋,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諱改名李畋。富里鎮麻石人。唐貞觀年間發明鞭炮,被唐太宗御封"鞭炮祖師",是萍瀏醴三市鞭炮產業的最初起源。

皮龍榮(?~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進士。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學士,封醴陵伯。後得罪宰相賈似道,貶衡州,在途中自盡。文天祥評價他:"晏殊之學問,楊億之文章,仲淹之聲名,器之之氣節"。

楊大異,生卒年不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官至秘閣修撰大中大夫,封醴陵縣開國男。

吳獵(1142~1213),北鄉擂鼓橋人,為湖湘學派巨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賜同進士出生,官至敷文閣學士。三人既是醴陵籍理學名家,又是朝廷重臣。同樣不畏權貴,敢於直言陳諫。後人在西山建有宋三公祠,祭祀這三位名臣。

馬益福(1865-1905)醴陵均楚瓦子街人,1903年創立回侖山,後被推為閩、贛、湘、鄂四省洪江會領袖。

瞿光汶(1858-1907),醴陵南橋人,醴陵上東鄉哥老會頭目。萍瀏醴起義爆發時,任醴陵東路前軍總統。李香閣,醴陵神福港流水灘人,萍瀏醴起義爆發時,任醴陵西路軍總統。

寧太一(1883-1913)醴陵東富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在獄中尚積極參加"南社"活動。

文斐(1872-1943)醴陵東堡人。畢業於東京鐵道學校。回國後,積極維護湖南路權,關心家鄉建設,著有《醴陵瓷業考》。

傅熊湘(1882-1930)醴陵八步橋人,職業報人,1906年加入"南社",積極為革命鼓與呼。

陳盛芳(1847-1946)白兔潭黃甲人。砌匠。在安源礦務局成功建築20丈高煙囪致富,後回醴陵三次組織捐款修建淥江橋,幾乎破產。四人均為民國時期醴陵才俊,死後歸葬西山。

程潛(1882.3.31~1968.4.5),字頌雲,1882年生於湖南醴陵官莊,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曾任湘軍都督府參謀長、非常大總統府陸軍總長,廣東大本營軍政部部長。武昌首義後,參加陽夏戰役。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綏靖公署主任兼省政府主席等職。解放戰爭後期,在長沙宣布和平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湖南省省長。1968年4月5日在北京病逝。

朱克靖(1895-1947)醴陵板杉人。抗戰爆發後,參加新四軍,先後任戰地服務團團長、新四軍聯絡部長、華東民主聯軍政治委員等職。

李立三(1899-1967)醴陵城區福建圍人。中共早期傑出領導人。1923年和劉少奇發動和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1926年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組織部長,在武漢先後組織10萬人參加的反英遊行示威和30萬人參加的反對奉系軍閥遊行示威,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1927年任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同年任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共領導核心。

陳明仁(1903-1974),醴陵洪源人。和平起義前任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1949年兼任長沙警備司令。和平起義後,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兵團,繼任司令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解放勳章。

左權(1905-1942)醴陵新陽人,黃埔一期畢業。後任紅15軍軍長,八路軍副總參謀長。1942年在山西遼縣突圍時殉國。

蔡申熙(1906-1932)醴陵黃沙人,黃埔一期畢業。後任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紅25軍軍長。是紅軍時期傑出軍事家。

宋時輪(1907-1991)醴陵楓林市人。建國後任第九兵團司令,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兼九兵團司令員。1955年授上將軍銜。

鍾緯劍(1907-1935),醴陵官莊沙田人,黃埔三期畢業,紅軍長征途中任中央軍委縱隊參謀長,是紅軍優秀將領。

耿飆(1909-2000)醴陵黃達嘴人。1948年任第十九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建國後調外交部,先後任駐瑞典等六國使節。1979年任中央軍委秘書長,1981年兼國防部部長。

楊得志(1911-1994)醴陵西鄉南陽橋人。建國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1951年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先後任志願軍兵團司令、副總司令、總司令。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55年授上將軍銜。

李明灝(1897-1980)醴陵新陽人。在任重慶警備司令時與八路軍辦事處周恩來接觸,受到蔣介石查處。湖南和平解放過程中,充任共產黨代表和陳明仁進行接觸,起到橋樑作用。

廖仲威,生卒年不祥,廣東興寧移民,清雍正七年在東堡溈山發現瓷泥後創設瓷廠,開始醴陵近代粗瓷生產。

文俊鐸(1853-1916)醴陵東堡人,光緒十年舉人,參與"公車上書"後轉而投身實業救國。1904年熊希齡考察醴陵粗瓷生產後,協助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1905年創辦湖南瓷業公司。開始醴陵近代細瓷生產,並研製出釉下彩瓷。

吳壽祺(1889-1975),醴陵八步橋人,畢業於湖南省瓷業學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54年調入湖南陶瓷研究所,挖掘、發展失傳二十年的釉下彩瓷工藝,並生產出釉下扁豆雙禽瓶,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

鄧光晉(1891-1976)醴陵白兔潭人,摸索出水稻浸種煤炭灰催芽法,1952年被評為農業生產勞模,獲農業部"愛國豐產"獎章。

李呈桂(1915-),醴陵浦口人,率先實現雙季水稻連作化,實現畝產506公斤,被評為全國水稻豐產勞模。1954年李呈桂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瞿永壽(1929-),醴陵沈潭人。1972年參加省農科院組織的省農業勞模水稻高產競賽,獲全省第一名。1984年畝產達到656公斤,1987年參加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紀念活動中和袁隆平一道被授予"傑出稻農"的稱號。1989年再次被評為全國勞模。

湯非凡(1897-1958),醴陵神福港泉塘人,微生物學家。1956年成功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醫學界譽為"湯氏病毒"。

陽明珠(1933-),醴陵城區東門上人,在遷移理論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數學家。

陳珏英(1986- ) ,,醴陵東富人,著名新經濟企業家。

李鐸(1930-),醴陵新陽人,文職將軍,軍事博物館研究員、書法家。

張澤民(1940-),醴陵石亭人,主持酒泉國家衛星發射中心載人發射場的工程設計,2003年成功放飛神州五號載人宇宙飛船,被譽為航天工程設計大師。

彭道儒(1928-),醴陵沈潭人,北京郵電大學化學防護研究所所長,發明823保護劑,成功解決了電子元器件的防潮、防鹽霧、防黴菌的難題,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電子電訊等部門,成為我國防護科學領域的開拓者。

黎樹(1912-1988),醴陵茶山嶺人,歷史學者。

袁昌英(1894-1973),女,醴陵轉步楓樹塘人,現代文學家、戲劇家,代表劇作《孔雀東南飛》。

凌國康(1936-2003)醴陵城區姜灣人,國家一級演員,成功塑造了花鼓戲《打銅鑼》中蔡九哥的藝術形象。

地方美食

醴陵炒粉[4] 製作米粉要先將粳米磨成水漿,再在鍋中燒成糊狀,攤到鋁質的寬盆中冷卻凝結,用刀劃成寬寬的條狀稱為米粉皮;用帶眼的篩子擠成圓柱狀稱為米線。米粉皮嫩,不耐煮,而且現做現吃,不便於收藏;米線卻可以烘乾,長期保存,韌而耐煮,相當於麵條。將二者結合起來,就是醴陵炒粉。

優酷視頻

醴陵炒粉舌尖上的中國_舌尖上的中國

醴陵焙肉[5] 醴陵焙肉又稱醴陵臘肉,醴陵人喜歡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做一道菜,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有辣椒、有姜、有紅衣大蒜等做配料。

醴陵蒸草魚[6] 醴陵蒸草魚是醴陵菜系的代表菜品也是最常見菜品,食材簡單易得,做法也不複雜,但出自不同人之手味道絕不相同,與醴陵炒粉一道既是醴陵廚藝人高超的烹飪技術的菜品代表,也是醴陵人巧手辦事、化平淡為神奇的精明特質的體現。醴陵人居家吃魚多用醃製,醴陵蒸草魚也叫做伏魚,或叫醡魚,口味香醇。常選用新鮮的魚塊,打上花刀,微鹽醃製,灑干辣椒粉、蘸醬油、添豆鼓、排薑片、撒蔥白和味精,淋上醴陵特有山茶油放於鍋中蒸煮一刻鐘。

參考資料

  1.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 醴陵市
  2.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 醴陵市
  3. 醴陵、蘆淞、天元躋身全國百強榜單 .株洲新聞網
  4. [麵食 舌尖上的醴陵炒粉 ].我愛菜園
  5. 醴陵蒸草魚:用料講究,味道柔和,回味久遠. 株洲網
  6. 醴陵焙肉. 來源:《株洲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