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酸菜黑圪條(王紅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酸菜黑圪條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酸菜黑圪條》中國當代作家王紅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酸菜黑圪條

都說晉城的酸菜黑圪條好吃有滋味

作為地方名吃,它的醇香常令食客們進口難忘。它的理念更體現着健康至上——它能同時滿足人體舌尖與新陳代謝的需求。「味覺享受」與「體型享瘦」是它的亮點。

傳統酸菜黑圪條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白面包著高粱面的「白加咖」麵條;另一種是白面高粱面摻一起的單咖色麵條。

我喜歡前者,是因為它另有所稱——包皮面。顧名思義,它是以麵包面的形式問世的。所以,為了增加面品的多樣性,也為了降低粗糧精加工後的升糖指數與速度,我對它的「內包外裝」進行了改良。對內,我添加了玉米面、蕎麥麵,對外,我增加了蔬菜面。

至今我還記得首次做包皮面的情景:依照母親的做法,我先用開水燙了份兒高粱面,攪勻後摻少許白面揉好醒着,再用涼水和出近兩倍於高粱面的白面,將它揉光後擀成邊緣薄中間厚的餃子片兒狀,接着,將高粱麵包在其中。由於我和的高粱面過軟,導致在擀推麵團時,包裹里的高粱面時不時地擠出來搗亂,粘得案板上全是棕色面。我的初次嘗試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手藝好學,一竅難得!」之後,在母親的親自面授下,我完全掌握了做的要領。

要想做好包皮面,粗細糧比例、面的軟硬是關鍵。大致遵循1粗、2細的量;面硬包不住,面軟不好擀。所以,做到比手擀麵軟,比拉麵硬就行。

常規下,我家的包皮面基本顯示五種色彩:白包咖(高粱面)、白包黃(玉米面)、綠包暗紅(菠菜麵包蕎麥麵)。

三團面各自推開切成幾大條幅狀,再根據個人習慣定奪面的厚薄,嫌厚再往薄處推。包皮麵條不宜太長,大約五寸,適宜一筷進口無牽絆。麵條要現切現煮,以免堆在案板上粘連在一起。

切出的麵條上下兩面為白、綠兩色,橫切面暴露出兩白夾咖色,兩白夾黃色、兩綠夾暗紅色。這樣的彩面無論煮在鍋中還是盛在碗裡,都會勾起人的食慾。

「撐死盆,餓死鍋」。高粱玉米面都「不實在」,開水鍋中一滾,它就瘦身(變勁道)。所謂「進鍋滿,出鍋半」就是提醒掌鍋者要比平常面多和些才不會「脫鍋」。

好面配好菜方算完美一餐飯。過去,人們炒酸菜一定要爆香蒜瓣兒後才讓菜進鍋,但現代科學不提倡油炸蒜,所以,在熱鍋冷油中加點兒鹽,讓蒜菜同時進鍋翻炒,炒出香味後加水,再給它來把豆芽、半碗豆腐、一把粉條燉起來。其間儘量不掀鍋,直到端鍋時再放鹽。這時你聞吧,一股股別樣的蒜菜香早已從廚房飛出室外滿街飄了。

這時,如果撈一碗麵澆上菜,再在碗裡滴幾滴香油、撒上蒜苗和芝麻面,攪轉後,挑起一筷一曲溜進口,咀嚼中,酸菜會不斷刺激唾液腺分泌更多的唾液來幫你開胃健食。滿嘴的美味饞得口腔都捨不得下咽送給胃了!

一碗不解饞,帶着飽嗝兒還想再來幾口。這時,你無需擔心它的難消化,因為醃製後的纖維素早已變得異常「溫柔」,極易吸收胃腸里的水分,使食物殘渣得以滋潤,這樣,腸道將會變得暢通無阻。

我在想,或許在你挑起筷筷有愛的飯菜時,你記憶的鼠標已將它複製到你腦海成為永久記憶;或許在你大飽眼福口福時,你味蕾的板塊兒也在不斷的飽嗝聲中掃描下那美麗的彩色面……

看,晉城的酸菜黑圪條就是與眾不同吧?[1]

作者簡介

王紅霞,,曾用名王宏霞,退休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