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鄂溫克民族蘇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鄂溫克民族蘇木,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地處陳巴爾虎旗東北部,東與牙克石市接壤,南與海拉爾區毗鄰,西隔額爾古納河俄羅斯國普里阿爾貢斯克區相望,北與額爾古納市交界,行政區域面積6037平方千米。[1]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成立特泥河蘇木。1953年5月,特泥河蘇木遷至那吉;同年10月8日,改為鄂溫克蘇木。1984年,改鄂溫克民族蘇木。截至2018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戶籍人口有2549人。

截至2020年6月,鄂溫克民族蘇木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2011年,鄂溫克民族蘇木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0750元。

2018年,鄂溫克民族蘇木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中文名: 鄂溫克民族蘇木

行政區類別:民族蘇木

所屬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

地理位置:陳巴爾虎旗東北部

面 積: 6037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7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電話區號: 0470

郵政區碼: 021512

車牌代碼: 蒙E

人 口: 2549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

建置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成立特泥河蘇木。

1953年5月,特泥河蘇木遷至那吉;同年10月8日,改為鄂溫克蘇木。

1958年,改鄂溫克公社。

1984年,改鄂溫克民族蘇木。

行政區劃

2011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下轄7個行政村:哈吉、孟根諾爾、阿爾山、雅圖克、恩和、輝屯、畢魯圖。

截至2020年6月,鄂溫克民族蘇木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阿達蓋社區、阿爾山、輝屯、畢魯圖、哈吉、恩和、雅圖克、孟根諾爾,另轄1個村級單位:那吉生活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鄂溫克民族蘇木地處陳巴爾虎旗東北部,東與牙克石市接壤,南與海拉爾區毗鄰,西隔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國普里阿爾貢斯克區相望,北與額爾古納市交界,行政區域面積60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鄂溫克民族蘇木地處大興安嶺西北麓中低山地帶。境內最高峰位於三旗山,海拔1127米氣候。

氣候

鄂溫克民族蘇木氣候特點春風大、夏雨勤、秋霜早、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3至-1.7℃,極端最高氣溫38.4℃,極端最低氣溫-50℃。無霜期年平均128天。年平均降水量300—35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900小時,年平均風速3.5米/秒。

水文

鄂溫克民族蘇木境內主要河流莫爾格勒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自東北向西南流經鄂溫克民族蘇木,境內河長80千米,河道彎曲係數達2.5—3.0,平均流量3.1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鄂溫克民族蘇木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大雪、寒潮、霜凍等。

自然資源

鄂溫克民族蘇木境內礦產資源有螢石、鉛、鋅銀、石灰岩等。有天然礦泉92眼,被喻為「泉鄉」,其中13眼泉水經國家勘探,均為含有鍶、偏硅酸複合型天然飲用礦泉水。有茂密的白樺樹和白楊等次生林。野生動物有山雞、飛龍、黑熊、猞猁、罕達犴、鹿、旱獺、野豬、狼、狍子等;野生中草藥有防風、黃芪等200餘種。

人口

2011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總人口2596人。總人口中,男性1289人,占50.43%;女性1267人,占49.57%。總人口中,以鄂溫克族為主,達1671人,占65.38%;有漢、蒙古、回、滿、鄂溫克、達斡爾、俄羅斯、柯爾克孜8個民族,共885人,占34.62%。2011年,人口出生率15.72‰,人口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長率8.2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37人。

2017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常住人口為2601人。

截至2018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戶籍人口有254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鄂溫克民族蘇木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0750元。

2018年,鄂溫克民族蘇木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農業

2011年,鄂溫克民族蘇木農業總產值5.95億元。畜牧業以飼養羊、牛為主。2011年,羊飼養量17.07隻,年末存欄12.9萬隻;牛飼養量3.3萬頭,年末存欄2.7萬頭。2011年,生產肉類4746噸;鮮奶3.37萬噸;畜牧業總產值2.04億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有文化活動中心1個,各嘎查均有文化活動室。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270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5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鄂溫克民族蘇木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

視頻

2018年鄂溫克民族蘇木第三屆冬季《三河馬》文化節

EmbedVideo received the bad id "XMzU5NzA1NjgxN}" for the service "youku".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