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鄒作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鄒作華(1894-1973),字岳樓,吉林永吉人,東北軍出身,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保定軍校第五期炮兵科,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十二期炮兵科畢業。國民黨炮兵權威,擅長炮兵部隊訓練,編裝與作戰指揮。

鄒作華
鄒作華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894年4月7日
吉林永吉
逝世 197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鄒岳樓

人物簡介

鄒作華1894年5月11日生於一商人家庭。初入吉林陸軍小學學習,畢業後到吉林孟恩遠的陸軍做見習軍官。1917年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炮兵科。回國後,被分派到段祺瑞所屬的邊防軍教導團任隊副。後代理教導團團長、重炮營營長。直皖戰爭中,皖系戰敗,皖系邊防軍被直軍收編。1920年鄒作華不願依附吳佩孚,遂決定以隊副的身份率領炮兵隊的學兵以及火炮、馬匹、裝備等,投入張作霖的奉軍,任炮兵營長。1922年2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因功升任炮兵團長。1925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升任炮兵旅長,1926年因平定郭松齡叛變有功,升任奉軍炮兵司令,1927年5月,任奉軍炮兵軍長。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後與張學良軍隊一起成為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1930年,身為上將的他,因與蘇俄中東路事件中立下戰功,與張學良同受中華民國青天白日勳章,為該勳章的首批受獎者。

"九·一八"事變後,鄒作華任東北邊防軍炮兵訓練監,1933年5月,出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委會委員。1934年5月,鄒作華任陸軍炮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前身)校長,教育長,同時兼任炮兵總監。1937年8月,參加兩次淞滬戰役,任全國炮兵總指揮,負責指揮全部參戰炮兵部隊。1939年7月,奉命任軍事委員會炮兵總指揮,1940年3月,兼任吉林省主席

抗戰勝利後,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先後擔任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主任,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第六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11月晉二級上將,並當選第一屆國大代表。1948年受命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49年年初赴台,1953年退出軍界,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兼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等閒職,1973年11月7日,病逝台北,享年80歲。

奉軍時期

鄒作華開始在奉軍任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混成團參謀。不久任炮兵營營長。他編入東北軍後,深受張學良的信任與擢拔。因為張鄒兩人都是學炮兵的,都是炮科專家。鄒的炮科學識,受到張的賞識,認為把創建和發展炮兵的重任,交付予鄒,是最適當的人選。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鄒作華在廊坊戰役中,指揮炮兵以強大火力壓制直軍,被困的奉軍得以突圍,戰後升任炮兵團團長。在張學良郭松齡兩將軍的關懷下,他深入隊列與土兵共同操練。當時瀋陽北大營張、郭統帶的第二、六兩旅,炮裝備、訓練、戰鬥力都冠於東北全軍,被稱為新軍,而新軍中尤以鄒作華的炮兵第四團為最標準。鄒在生活上非常講究,極力西化,愛好打網球,跳交際舞。他走路氣勢昂揚,保持正規軍人姿態,影響所及北大營許多青年軍官,都模擬他的走路樣式。鄒作華精通炮兵作戰、訓練及指揮,治軍嚴明,在奉軍嶄露頭角。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炮兵發揮很大作用,他又升為炮兵第1旅旅長,晉升陸軍少將。1925年11月22日,郭松齡兵變反奉,任命鄒作華為總部參謀長。鄒作華雖身在郭松齡軍營中,卻懷着投張作霖之心,對郭松齡軍隊的戰敗起到極大的作用。鄒作華暗中通奉,"將榴霰彈引線芯抽出而放之,幫其雖命中而不炸,奉軍未致大傷亡"。郭松齡軍隊在最後一戰,參謀長鄒作華"突然間將所部炮兵旅撤回,並停止前線子彈供應,郭軍遂大潰"。隨後,鄒作華以東北國民軍總司令部名義下令各軍停止攻擊,協助張作霖收拾殘局,安撫軍隊。進一步受到張作霖的寵信。1926年被任命為奉軍炮兵司令,下轄八個炮兵團。

成名戰績

一九二四年發生第二次直奉戰爭,鄒作華的野炮營已擴編為炮兵第四團(二十七師炮兵團為第一炮兵團,吉林部隊所屬為第二炮兵團,黑龍江部隊為第三炮兵團)。鄒作華的炮四團配屬在張學良、郭松齡指揮的一、三聯軍,擔任山海關的正面作戰。炮兵指揮所設在綏中姜女廟附近。在鄒作華親自指揮下,炮兵的攻擊準備炮擊,效果非常顯著。直軍帶掩蓋的野戰工事,很多被摧毀。直軍的炮兵陣地受到壓制,只是一、三聯軍的步兵未能很好地利用攻擊準備炮擊成果,突破直軍陣地。這是鄒作華指揮的東北炮兵,第一次大顯身手。

一九二六年東北軍對據守南口一帶的馮玉祥國民軍作戰,炮兵部隊實施的戰鬥方式,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炮兵群」戰術,編組成左右中央各炮兵群,每一群不單純是山野炮,依情況並配有榴彈炮,也不是一個連一個營的使用,炮兵群是集結許多各類炮兵營成為火力集團而運用的。東北軍的炮兵群對國民軍在南口一帶構築的最堅固陣地鎖要部,稱為「紅工事」的主陣地,予以致滅性的炮擊。東北軍挫敗國民軍主要是炮兵的成群使用所致,這是東北炮兵第二次的大顯身手 。

仕途

鄒作華字岳樓,人稱鄒大虎,吉林雙城(現屬黑龍江省)人。他先後進入保定軍官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是這兩個學校炮兵科畢業生。一九二○年東北軍參加直皖戰爭,繳獲西北邊防軍一營野炮、一營重炮,鄒作華就是野炮營長。他編入東北軍後,深受張學良的信任與擢拔。因為張鄒兩人都是學炮兵的,都是炮科專家。鄒的炮科學識,受到張的賞識,認為把創建和發展炮兵的重任,交付予鄒,是最適當的人選。不久他被提升為炮兵第四團的團長,在張學良、郭松齡兩將軍的關懷下,他深入隊列與土兵共同操練。當時瀋陽北大營張、郭統帶的第二、六兩旅,炮裝備、訓練、戰鬥力都冠於東北全軍,被稱為新軍,而新軍中尤以鄒作華的炮兵第四團為最標準。鄒在生活上非常講究,極力西化,愛好打網球,跳交際舞。他走路氣勢昂揚,保持正規軍人姿態,影響所及北大營許多青年軍官,都模擬他的走路樣式。

一九二七年張學良韓麟春指揮的第三、四方面軍團進抵河南,鄒作華被特任為炮兵軍長。官大了,錢多了,他的西化生活,也就相應地提上一個階梯,志氣消沉,事業心減退,所指揮的炮兵在中原戰場上,沒有建立什麼戰績。一九二八年東北軍退回關外,張學良特派他為興安屯墾區督辦,這位鄒督辦長時間遊樂在瀋陽,而興安屯墾事務,他責成總辦高仁紱處理。鄒作華個人生活醉心西化,迷戀於酒吧、舞場中,政治生活迂腐短見,極力依附蔣家王朝。當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時,他任南京炮校教育長,竟親自率領該校東北籍的教職員,去見何應欽,自動請罪,自動願去坐班房,表示無限忠於南京國府。抗戰時期,他在重慶任軍委會炮兵指揮官,以其炮兵界的權威,竟沒作出與其聲望相稱的任何表現。抗戰勝利,國民黨下了官雨,而他卻沒得到一官半職,成了秋天的執扇撂起來了。最後跟着跑到台灣,結束了他那戲劇性的後半生。

人物評價

鄒作華是張氏父子手下的得力幹部,留學日本後深得張氏父子的重用。1925年郭松齡倒戈反奉,當時東北軍的全部炮兵都控制在郭方的鄒作華手中。鄒暗中命令炮兵卸去全部炮彈引信,並命部下王和華密報張作霖。所以在張作霖部隊反攻郭松齡時,無所顧慮,一舉將郭擊潰。後來張作霖對鄒給以特殊升遷,33歲就擔任軍長。

晚年的張學良曾回憶說:"東北軍最厲害的就是炮兵。那時,中國的炮兵可以說沒有正式訓練過,從東北軍開始,才有正式訓練。這個炮兵那是鄒作華的功勞。

蔣張合作後,蔣通過張學良邀請鄒作華主持炮兵學校教務併兼任炮兵總監,成為國民黨炮兵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鄒在軍事上接受新事物較快,善於鑽研,辦事有方。但在政治上頭腦簡單,他不了解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民族命運之所系,個人前途悉聽別人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