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氏擬條尾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邁氏擬條尾魟 |
---|
學名 Taeniurops meyeni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41 英文名 Round ribbontail ray 別名 魴仔、烏魴(澎湖)、牛屎魴(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330 cm |
分類 |
綱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目 鱝 Myliobatiformes 科 魟 Dasyatidae 屬 魟 Dasyatis |
邁氏擬條尾魟,體盤成卵圓形,體盤長為體盤寬之79%,吻長為體盤寬之19%,眼徑為體盤寬之3%,噴水孔徑為體盤寬之6%,噴水孔間距為體盤寬之14%,口寬為體盤寬之7%,口內有5個乳頭狀突起,中央及兩邊之三個較小。
無背鰭、臀鰭、尾鰭,但尾部下緣皮褶發達,自尾棘起點延伸至尾之末端;成體之背部具小棘。
體背面灰色無黑點。(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1]
棲地環境及深度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深度約1 - 500公尺
以底層魚類,雙殼類,螃蟹和蝦為食(參考文獻5578)。
分佈
西印度洋:波斯灣(Ref。68964),紅海和東非至日本南部,密克羅尼西亞,熱帶澳大利亞和豪勳爵島。東太平洋:僅從海洋島嶼(科科斯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知道,但由於數量眾多,個人可能會在中美洲大陸殖民(參考號28023)。更廣泛地稱為Taeniura melanospila Bleeker,1853年,一個基於少年標本的描述的次要同義詞。臺灣分布於東部、南部、澎湖、東沙、南沙。[2]
繁殖
表現出卵胎性(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額外的營養(參考文獻50449)。具有擁抱的獨特配對(參考205)。多達7個在墊料(參考6871,12951)。
保育
脆弱(VU) (A2d);評估日期: 2015年5月14日
參考文獻
- ↑ 邁氏擬條尾魟,fishdb.sinica.edu.tw
- ↑ Taeniurops meyeni,fishbas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