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道在樓觀(路陽華)

​​道在樓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道在樓觀》中國當代作家路陽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道在樓觀

很難相信這麼一座繁華的都市,竟然會有一處如此清靈的去處。它靜靜地倚在終南山北麓周至縣境內,那裡雲霧繚繞,林木蔚郁,峰巒疊嶂,有山間草露之潤,有曠谷潺溪之悠,有崇山長嵐之逸,有孤山幽居之靜。它,就是中國道教最早的重要聖地-----樓觀。

樓觀的美,美得超凡脫俗,美得耐人尋味。它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夢境。它不是那種一清二白的澄澈美,而是空靈飄渺,雲裡霧裡,如入仙境的虛幻美。那雲霧,不是透徹的白,而是冷靜的煙青色,朦朦朧朧繚繞在山間,籠罩在山頂。那山,隱隱約約,似真似幻,讓你有一種虛靜的感覺,就像年畫上透過濃黑遒勁的松柏,丹頂白羽的仙鶴,看到後面兩筆輕描淡寫的,雲彩繚繞的山峰。那山雖然虛靜,卻有一種神秘,有一種深邃,有一種看不透,就如「道」,幽深邃密,玄奧難解。

誰也說不清,三千年前,是樓觀的仙氣吸引了老子,還是老子的靈氣滋養了樓觀。唯一明了的是,直到今天,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仍與道家的心境相呼應。

宗聖宮前,我想象着尹喜在此結草為樓,循着東來的紫氣在函谷關迎接老子的情景,想象着老子在竹海松林中端坐在說經台上口授《道德經》五千言的情形。老子在那裡講了很多很多,尹喜記了很多很多,終於築成了宏大的精神構建,傳之廣遠。於是,這裡成了道教發祥的聖地,成了帝王道眾朝拜的仙都,成了文人墨客雲集的雅地。三千年來,樓觀台雖然歷經風雨,但仍經久不衰,因為有老子的魂靈在,有聖人的足跡在,有信徒的虔誠在,有世人的守護在。

三清殿旁,那顆老子親手所植的銀杏仍在,雖然它幾經劫難,但總能劫後重生。儘管樹心已空,只剩下了薄薄的外皮,但卻依然蒼翠挺拔,鬱鬱蔥蔥。遠遠望去,冠如華蓋,枝若虬龍,尤如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萬古流芳。那思想,是玄之又玄的道,是豐之又豐的哲理寶藏。後人不斷地研究,卻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那玄奧的文字總是讓人云里霧裡,不知所以。

樓觀對道文化的展示,有它獨特的方式和廣闊的視角。文字解讀的道書屋、動漫解釋的道影院、香霧繚繞的道宮殿、祈福賜財的道表演。而最令人叫絕的,就是演員用詩畫舞劇來演繹的「道·夢空間」了。

那是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清風道影中,舞者翩翩起舞,山水雲鶴起伏遊動,畫面時而潑墨幻變,時而引鶴飛舞,時而寧靜致遠,時而清淨釋然。宇宙萬物,芸芸眾生都回歸到「清淨」這一本源。隨着音樂的轉換,舞者席地而臥進入夢境。夢境中,花草樅樹,彩蝶翩翩,舞者在蝶群中飛舞流連。這一幕,形象而生動地演繹出道家經典《莊周夢蝶》的故事,闡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和道法自然的道家哲理。

隨着場景的轉換,古琴的韻律穿透時空,仙霧般繚繞而來。我想,古琴是接近古人最好的路徑了,它如天外來音,有點不近人間煙火。流轉舒緩間,它傳遞的是山水,是胸襟,是道音,它少了人間的意濃姿逸,多了些玄妙與冷清。那聲音是一種空而無形的境界,讓你感覺到大道無形的空靈和豐滿。

突然,風起雲動,在古箏的激昂中,彩幕化為一團僨張的火焰,火焰與宇宙相互交替,相互融合,相互轉化,逐漸形成陰陽太極圖。太極圖形成的瞬間,一切都安靜了下來,一尾錦鯉輕靈地游弋在水中。

古箏和錦鯉,一個寓意着火之熱烈,一個隱喻着水之清靈。水火,即陰陽。萬物由水火而生,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各種自然現象,即,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原。

這樣的觀看,是一種暈眩,是一種震撼。炫動的光彩,使你身臨靈虛仙境;起伏的琴音使你心神激盪,魂魄升騰;靈動的舞者,讓你體會到「道」的柔韌和剛力。我發現自己也被裹卷進去了,被雲霧所擁,被聲樂所融,被美輪美奐,玄妙而深遠的道·夢所化。

來到樓觀,不能不去化女泉。那兒是老子點化徐甲之處,據說,那裡有着無法解釋的神秘和靈氣。相傳,老子疑弟子徐甲俗念未了,道心不純,在此拔吉祥草化美女以試,徐甲果然動情。老君見狀,怒搗仙杖訓誡,杖點之處,有泉湧出,隨後,徐甲悔悟皈依。

帶着對這個故事的想像 ,我來到化女泉景區。景區並不大,背靠終南山,萬峰環擁,三面屏開,暗藏着青磚般瑩潤內斂的仙氣。

老君殿前,果然有兩口陰陽泉井,泉水澄碧清冽,四季不竭。不錯,它便是老君搗杖而成的泉井。後來,這兩口泉井沐樓觀之仙風,得終南之靈韻,有了仙氣和靈氣,據說,以泉水洗眼能明聰慧目。雖然是神話和傳說,但人們都懷着美好的心愿,蹲在泉井邊俯身掬水洗着雙眼。

神靈和神話,是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清尊神、四御尊神、民俗眾神和道教宗師等各路福神,構成了道教中完整的神靈體系。三清殿、聖母殿、玉皇殿、老君殿等眾多的殿堂里,神靈們肅穆莊嚴,它們被一種咄咄逼人的神秘包圍着,人們在它們面前虔誠地叩拜,祈求解困,脫厄,祈求點化和指引。神不說話,只是關切地俯瞰着。人也不說話,只是在心裡與神單獨地交流,殿外是裊裊升起的青煙。

老君殿四周,印有道德經箴言的大紅弔旗高高懸掛。紅,明明是塵俗而喧鬧的色彩,但在這香霧氤氳的殿堂前,竟也是那麼的清淡和寂寞。

修道,本就是清淡和寂寞的。就連徐甲也會在修道的過程中心有旁騖,脫離本真。清淡和寂寞並不是外部環境,而是恆常和堅守。如此看來,修道或許並不適合在深山老林,而更應是在俗世。俗,便是那頂煉丹爐。你若是蓮花,自然會出淤泥而不染。

道不度人,而人自度。修道者,一念之差便可墜為凡夫,世俗之人,一朝悟道也可化俗為道。你看徐甲,明師就在自己身邊,近水樓台卻無法先得月。而尹喜有心求道,才得遇良師修成正果。這之間的差別,恐怕就是悟性了。

說到悟性,想起一位老師對寫作的建議。他說,好文章應有神秘感,把結果隱藏起來,給人更多的想像。就如老子所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我一直似懂非懂,心存不解。「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又怎能和寫作關聯到一起?

並沒有覺到有風,但弔旗卻左右飄動起來。抬頭望去,老君殿上空湧起一片濃厚的雲團,似洶湧澎湃的波濤,檐角與雲天呼應,蔚為壯觀。風起雲湧中,陽光從雲層深處穿透而出,那雲竟幻化成一條鑲着金邊的祥龍現於殿頂之上。驚詫間,我趕忙舉起手機拍下這神奇的一幕。不消多時,那祥雲便行消神散。

片刻的愣神後,頓時茅塞頓開。是也!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正如寫作,好的文章應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那是神的手勢,在指點迷津,點撥心弦。

道在樓觀,我們,都應該去看看。 [1]

作者簡介

路陽華,女,生於1974年,金融從業人員,山西省長治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