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通假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通假字

來自 360圖書網 的圖片

通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 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通假字 [1] 定義 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性質 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

屬性 錯字或別字

通假 通用、借代

意義

保持原文原貌

3"同"與"通"的區別

4讀音

5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彙總

6常見通假字大全

辨析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假借字為四種不同的文言現象,四者有着嚴肅的區別,初學者常常將之混為一談。但現實中前三者確有相似之處,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種難以區分 。

古今字

古代已有對應的字,後人又造新字來表達這個意思。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涙","睹"和"覩"。

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意思。

假借字

有人常把通假字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而六書的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製新字較麻煩或為免使字數大量增加,而採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那種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訓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質上不屬於錯字或別字,屬於正常的文言現象。

成因

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的思維卻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所以,時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余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別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由於古代印刷相對落後,再加之戰火焚毀,相當部分書籍原版遺失,再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著之竹帛"。即背誦者口誦,記錄者依據聲音來記錄,疏於校對,以致字形常常出現訛誤,不同的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故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同"與"通"的區別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廣為接受的寫錯或印錯的字"通"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例:在現在課本中出現的"a本來寫作b",則a為通假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體字"等同於"現代漢語中的某字"。如果不想引起混淆,可以說"A(古字)後作B(今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讀音

原則上通假字讀本字的音(古今字、異體字同理),如"被堅執銳"的"被"讀成"披"的音,"不亦說乎"的"說"讀成"悅"的音。但也存在部分通假字,人們習慣上不讀本字的音,如"匪夷所思"的"匪"通"非",但人們仍然讀第三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