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書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述書賦 |
中文名稱;述書賦 內容;概述歷代書家及其書品 作者;竇臮 編撰時間;大曆四年(769) 組成;上篇,下篇 流傳最廣版本;《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
《'''述書賦'''》是一部概述歷代書家及其書品的著作,編撰於大曆四年。上篇所述由上古至南北朝,下篇則由唐代高祖、太宗、武后以下,而終於其兄竇蒙及劉秦之妹。[1]
作者簡介
竇臮(jì 同「暨」)(生卒年不詳),字靈長。竇蒙弟。扶風(今陝西麟遊以西)人。官至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書法師張、王,草隸精深。
內容簡介
中國唐代書法理論著作。竇臮撰於大曆四年(769年),竇蒙注於大曆十年(一說竇臮自注,竇蒙校定)。竇臮活動於天寶年間,字靈長,扶風(今陝西省麟遊縣西)人,曾任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刑部都官郎中等職。工書法。存《華陽三洞景昭大師碑》。人稱其書極壯偉,不在《李玄靜碑》之下。在唐人中別有一種風韻骨力。竇蒙,字子全,竇皋兄。書法家,官至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述書賦》2卷,綜論歷代書家,起自上古,終於兄竇蒙及其劉秦之妹,凡13代,198人(上卷注列207人)。署證徐僧權等8人,印記太平公主等11家。述作虞龢等10家。徵求寶玩韋述等26人,利通貨易穆聿等8人,其品題敘述,皆極精賅,書評而下,亦或有議。所注全憑史傳,典切精當,頗為扼要。其印記一章,同時畫印模於句下,不但為後來記書畫者並載印章所取法,實開鑑識印譜之先河。竇蒙等稱此賦精窮旨要,詳辨秘義,無深不討,無細不聞。竇臮卒後,竇蒙以《述書賦》注有未盡,意有未窮,另作《語例字格》附於文末。《語例字格》120字,並注240句。今只存100字,注110句。
《述書賦》概述歷代書家及其書品,上篇所述由上古至南北朝,下篇則由唐代高祖、太宗、武后以下,而終於其兄蒙及劉秦之妹。其開篇立旨敘云:「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厥後,迭代沿革,朴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媸……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二妙,可人品流者,咸備書之。(注曰: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漢二人蔡邕、杜操,魏韋誕等五人,吳皇象等二人,晉齊獻王等六十三人,宋武帝等二十五人,齊高帝等十五人,梁武帝等二十一人,陳武帝等二十一人,北齊一人劉珉,隋劉玄平等五人,皇唐神堯皇帝等四十五人。)並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即外假興喻;雖闕標舊品,而舉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額,並世所傳拓者,不敢憑準,一皆略焉。」其詞中又概括書藝功效云:「雖六藝之末曰書,而四民之首曰士,書資士以為用,土假書而有始。豈得長光價於一朝,適容貌於千里?(注曰:王羲之書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竟買去。)」繼而分敘篆籀章草各體,綜論歷代書家品第,首尾凡十三代,共一百九十八人(又有二〇七人之說),窮其旨要,詳辨秘義,敘述皆極精核,注文尤典要不支。篇末又系以徐僧權等署證八人,太平公主等印記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其「印記」一章,兼畫印模於句下,遂為朱存理《鐵網珊瑚》、張丑《清河書畫舫》真跡日錄之祖。舊以為所注出於其兄蒙,但賦中蒙條下注曰:家兄蒙字子全,官議郎安南都護。又似乎皋所自注,且所敘仕履與卷首亦銜接不同,均為疑竇。然張彥遠《法書要錄》所題已同,且今根據單文孤證,亦不能隨意改易舊文。因此仍依舊書所傳姑存。
自來名著,後人咸有續編,或事仿效,獨此篇之後,書家、書論輩出,竟無嗣響,蓋搜集、批評,兩難難並,文辭之不易工,猶其餘事。故此篇有所謂「千古獨傳之作」的說法。但是,作品由於辭賦的形式所限,對其論述的發揮,不無影響。又由於言詞過於簡略,對其宏旨的理解,也不免增加一定的難度。然而,此書品第精賅,至為博洽,尤其文辭典雅等,使之成為書學論著中一篇非常難得的富有文學愈味的評書佳作。
文後附有其兄竇蒙(字子全,生卒年不詳)所作《五言題此賦》一首和《(述書賦)語例字格》(又名《字格》)一文,前者系對胞弟竇臮之懷念,後者則「結語立言,曲申幽奧」,對理解《述書賦》確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如注「天然」曰:「鴛鴻出水,更好容儀」。注「質樸」曰:「天仙玉女,粉黛何施」。注「斫磨」曰:「錯彩雕文,方申巧妙」。注「體裁」曰:「一舉一錯,盡有憑據」。注「意態」曰:「迴翔動靜,厥趣相隨」。注「不倫」日:「前濃後薄,半敗半成」。注「有意」日:「志立乃就,非工不精」。……凡百二十言,並注二百四十句(今本僅存一百言,注一百一十句,與原注不符),「且褒且貶,還同諡法」,皆形象具體,精妙獨到之言,對書法學的理論研究,也很有參考價值。
版本
傳世版本有《法書要錄》本、嘉靖乙酉刊本、《四庫全書》本、《津逮秘書》本和《說郛》本等,流傳較廣的是上海書畫出版社 卿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論周至唐一十三代,工書史籀等二百七人,署證徐僧權等八人,印記太平公主等十一家,述作梁武帝等十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聿等八人。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闕後,迭代沿革』朴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媸。洎於我唐,天寶末,國有寇難,府庫傾覆,散墜閭閻。既而興復京都,所司徵購,得其歸者蓋寡矣。余至德中往往偶見,祛積年之遐想,駭此生之新觀,雖欣鄙夫之幸遇,實為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達無階,因記彼而炫求,願沽諸而善價。然為監臨動靜,公私貿遷,徒暫披玩,終歸他人。今記前後所親見者,並今朝自武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備書之。
周一人:史籀。
秦一人:李斯。
漢二人:蔡邕、杜操。
魏五人:韋誕、虞松、司馬師、司馬昭、鍾會。
吳二人:皇象、賀劭。
晉六十三人:齊獻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會稽王、楊肇、山濤、嵇康、張翰、蔡克、顧榮、劉琨、孔侃、孔瑜、陶侃、熊遠、應詹、卞壺、劉超、謝藻、庾亮、庾懌、庾冀、庾准、郗鑒、郗愔、郗曇、郗超、郗儉之、郗恢、謝尚、謝奕、謝安、王導、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廞、王濛 、王述、丁潭、何充、劉訥、劉琰、劉璞、張澄、張冀、桓溫、桓玄、江灌、沈嘉、劉瓌之、劉廞、范汪、范寧、諸葛長民、劉穆之、溫放之、楊羲、宋珽。
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平王、海陵王、謝靈運、謝方明、張茂度、張永、羊欣、孔琳之、薄紹之、王敬弘、王思玄、顏峻、桓護之、駱簡、蕭思話、龐秀之、巢尚之、裴松之、徐爰、江僧安、賀道力。
齊十五人:齊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淵、褚賁、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儉、劉撝、顧寶光、胡諧之、徐希秀、張融。
梁二十一人:武帝、簡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蕭確、蕭子云、王克、陸杲、任昉、傅昭、朱異、王籍、殷鈞、阮研、王褒、蕭特、庾肩吾、陶弘景、江蒨、周弘讓、范懷約。
陳二十一人:武帝、文帝、煬帝、沈後、新蔡王、廬陵王、永陽王、桂陽王、釋智永、智果、江總、徐陵、沈君理、袁憲、毛喜、蔡景歷、蔡徴、顧野王、伏知道、謝碬、賀朗。
北齊一人:外五代祖劉珉。
隋五人:劉玄平、房彥謙、盧昌衡、趙文深、趙孝逸。
皇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睿宗、今上開元皇帝、漢王元昌、岐王元范、李懷琳、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虞纂、虞煥、褚遂良、陸柬之、薛稷、房玄齡、殷仲容、王知敬、王紹宗、孫過庭、張旭、賀知章、徐嶠之。徐浩、李造、韓擇木、田琦、衛包、蔡有鄰、鄭遷、李權、李樞、李平均、王維、王縉、史惟則、李陽冰、家舅繪、姨兄明若山、宋儋、李璆、蕭誠、張從申、呂向、長兄蒙、馬氏妻劉秦妹等,應親見者之所言。
並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即外假興喻,雖闕標舊品,而舉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額,並世所傳拓者,不敢憑準,一皆略焉。其詞曰:
嘗考古而閱史,痛賤目而貴耳,述勛庸而任人,揮翰墨而由己。則知親矚延想,如見君子,諒風雅之足憑,奚卷舒之能已。古猶今也,斯得美矣。雖六藝之末曰書,而四民之首曰士;書資士以為用,士假書而有始。豈得長光價於一朝,適容貌於千里?王羲之書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競買去。梁元帝亦云:「千里之面目,轉覺為能矣。」
大曆四年七月點發行朱,尋繹精嚴,痛摧心骨。其人已往,其跡今存。追想容輝,涕淚嗚咽。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唐朝竇泉《述書賦上、下》,360doc個人圖書館 , 2017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