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迎風屹立(崔子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迎風屹立》是當代作家崔子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迎風屹立

在海風拂過的文化廣場,我看到她氣韻非凡的銅像:年輕、俊秀、齊耳短髮,半袖衫、絲綢裙、手握書卷,英姿勃發,迎風屹立,瞭望遠方。在那個革命激情僨張的時代,她的目光越過滔天白浪,看到了國家貧弱、百姓疾苦,看到了愛國運動、革命激情。於是,她向鐮刀斧頭的旗幟宣誓,願意為勞苦大眾的解放而奮鬥終身。

多年前,我從黃土高坡輾轉來到了岱山島,參加金維映烈士誕辰百年紀念活動,面對她軒昂的銅像,遠去的歷史猶如一波連一波的潮湧漸次奔來,再次拍醒了歲月的心岸。那時候,金維映師範畢業,英姿颯爽,回到了盛產海鹽的家鄉,以教書為掩護,進村莊、下鹽田、到灘頭,給鹽民講說反壓迫反剝削的革命道理,發動萬餘鹽民雲集東嶽宮,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市遊行。是她,揮舞小旗、呼喊口號、領着鹽民一路遊行,迫使官署提高了鹽民薪酬。

這位被鄉親們稱呼為阿金的傑出女性,從黑暗裡看到了翻天覆地的未來。雖不幸被捕入獄,受盡囹圄之苦,卻沒有動搖她的理想。又赴上海組織工人大罷工,再次被捕,被組織營救獲釋,她心中翻騰起掃除腐朽的狂濤巨浪,決然前往瑞金中央蘇區工作。

當時的中央蘇區正在進行第三次反「圍剿」,重兵壓境,炮火連天,她先後擔任于都縣委書記、勝利縣委書記、瑞金擴紅突擊隊總隊長,曾率獨立團追剿殘餘的地主武裝,曾帶領赤衛軍上前線反擊敵軍進攻。在連續「擴紅」、 徵收軍糧方面屢次超額完成任務,受到中央軍委表彰,被毛澤東稱讚為「全蘇區擴大紅軍突擊運動第一優勝者」。

她是中央蘇區的一道特殊的風景,穿着列寧裝,頭戴八角帽,腰扎皮帶,別着手槍,打了綁腿,騎一匹紅馬,旋風似地奔忙於鄉村之間。然而,蘇區內部接連掀起了肅反風暴,金維映受到政治上的巨大壓力,被告誡要在婚姻中劃清界限。她眼含淚水,不得不放棄個人利益,保持着對組織的忠誠,又以更大的胸懷投入到中央蘇區的保衛戰中。

這是需要多麼蔚藍的胸襟呵,又要以多麼茁壯的思想去支撐呢。

在岱山,我沿着岱山島的峰景灣踟躇而行,遠遠地望見了宏偉的江南大橋,橫亘在波光磷磷的海峽之上。岙口上的海風兒獵獵勁吹,翻動了路邊的樹葉兒窸窣作響;那陽光像白色浪花兒一樣嘩嘩嘩地扑打下來,將遠遠近近的建築沖洗得光鮮明麗;山峰般的漁輪拉響汽笛,朝着波光粼粼的大海徐徐遠去。現在的岱山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島嶼,漁業、鹽業、旅遊業齊頭並進,一派繁榮景象。

走進金維映故居,我意外地看到了那個熟悉的紅木箱子,那個多次從老照片上見過、多次聽人講述的紅木箱子。箱子顏色斑駁,稜角磨損,顯得老舊。但,這個箱子經歷了歲月滄桑,這個箱子記憶着那個崢嶸歲月里的母愛深情。

中央紅軍落腳陝北之後,選擇我的家鄉志丹縣奠定為紅色首都。李維漢金維映夫婦居住在小城東山下的紅石窯洞裡,供給困難,生活艱苦,已經懷孕數月的金維映,身體消瘦,面色無光,極其需要營養。李維漢每月僅有五塊錢的蘇維埃津貼,想買雞蛋給妻子補身體,常常是無處可買,只能提上小籃子,到周河邊拔野菜,洗乾淨帶回來,當新鮮蔬菜吃。

許多次,因為歷史研究的緣故,我走進李維漢和金維映夫婦的舊居,在石窯洞裡長久地徘徊,撫摸窗戶邊的土炕,觸碰粗糙的沙石牆壁,觀看窯內簡陋的陳列,用心體會他們當年的生活情景,心裡由不得一陣陣酸澀。

她能住慣陝北的窯洞嗎?想念岱山島的漁村嗎?經常憶起轟轟烈烈的瑞金歲月?可曾在睡夢裡被腥風血雨的長征往事所驚醒?看着窯洞裡的泥鍋台、灶口邊的小凳子,想象着李維漢屈腿低頭地引火添柴,或是彎腰削土豆、洗野菜、再往開水鍋里投兩把小米;金維映腆着大肚子靠在炕沿邊兒,看着丈夫笨手笨腳地忙碌,熱熱地憧憬着孩子降臨的那一天……

重陽節這天,是金維映忽然臨產,驚動了紅石小院裡居住的中央領導人,大家高興着、激動着、祝福着,在劉英、賀子珍、鄧穎超幾位女同志幫助下,分娩了一個男嬰,哇啊哇啊的啼哭聲讓大家熱淚盈眶。這是中央紅軍結束長征之後出生的第一個「紅孩子」,李維漢和金維映喜悅地給孩子起名羅小金。

分娩後的金維映身體非常虛弱,沒有奶水,國民黨飛機轟炸了紅都山城,而李維漢又要去鹽池一帶從事蒙民工作,真的是前途未卜,只能將出生十天的羅小金寄養給當地人家。那天,城南麻地坪村的段家夫妻來接孩子,金維映把嬰兒摟入自己懷裡喃喃自語,臉貼着嬰兒的臉不住地哭泣,在孩子的額頭上吻了又吻……最後,她拉住段家媽媽的手,說:大姐,請您善待我的孩子,拜託了!又指着炕邊的紅木箱子:這是我唯一的家產,就算是給你家的一點心意,裡面放幾尺棉布和幾兩棉花,留給孩子做衣服……

半年後,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國共兩黨停止了內戰,中央機關將要進駐延安。時值隆冬,大雪紛飛,金維映拄了一根木棍,迎着風雪去了城南的麻地坪村的段家,看到自己的孩子長得白白淨淨,呀呀地回應大人,發出格格笑聲,於是千般滋味湧上心頭,摟着孩子淚如泉湧,向自己的骨肉告別。臨走,把自己省下的幾元錢留給養父養母,灰淚而別。

這一別,竟然成了母子永訣。金維映與其他同志赴莫斯科東方大學深造,在德軍攻打莫斯科的戰火中犧牲。這位海的女兒,不畏生死、有過牢獄之災、有母子的生離死別,卻志如磐石、奮力向前,就像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一樣,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與失、冷與暖,而是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無私地獻給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半個世紀後,她的兒子長大了,揮筆寫下「滄海狂濤,天賦金舟」八個大字,深情地表達了對母親的褒揚與懷念。並在廣場上塑起金維映銅像。

回來吧,岱山的女兒!歸來吧,大海的赤子![1]

作者簡介

崔子美,1962年8月生,陝西省北部志丹縣人。先後畢業於延安師範北京人文大學漢語言專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