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辛白林·第四幕 第三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辛白林·第四幕 第三場出自於莎士比亞戲劇《辛白林》,劇中主要講英國國王辛白林因聽信後妻的饞言,而錯怪自己的親生女兒伊摩琴;伊摩琴的丈夫也因受人捉弄而對妻子的貞節產生了懷疑。最後,辛白林在早年失散的兩個兒子以及女兒、女婿的幫助下戰勝了羅馬入侵者。劇終時父子團圓,女兒、女婿也解除了誤會,破鏡重圓。全劇情節眾多,交錯發展,寬恕與和解是全劇的主題。[1]

第三場辛白林宮中一室

➤辛白林、群臣、畢薩尼奧及侍從等上。

辛白林 :再去替我問問她現在怎樣了。(一侍從下)因為她的兒子的失蹤,急成一病,瘋瘋癲癲的,恐怕性命不保。天哪!你在一時之間給了我多少難堪的痛楚!伊摩琴走了,我已經失去大部分的安慰;我的王后病在垂危,偏偏又碰在戰禍臨頭的時候;她的兒子又是遲不遲早不早的,在這人家萬分需要他的當兒突然不知去向;這一切打擊着我,把我驅到了絕望的境地。可是你,傢伙,你不會不知道她的出走,卻裝出這一副漠無所知的神氣,我要用嚴刑逼着你招供出來。

畢薩尼奧 :陛下,我的生命是屬於您的,該殺該剮,都隨陛下的便;可是說到公主,我實在不知道她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出走,也不知道她準備什麼時候回來。求陛下明鑑,我是您的忠實的奴僕。

臣甲 :陛下,公主失蹤的那一天,他是在這兒的;我敢保證他的忠實,相信他一定會盡心竭力,履行他的臣僕的責任。至於克洛頓,我們已經派人各處加緊搜尋去了,不久一定會找到的。

辛白林 :這真是多事之秋。(向畢薩尼奧)我暫時放過你,可是我對你的懷疑還不能就此消失。

臣甲 :啟稟陛下,從法蘭西抽調的羅馬軍隊,還有一批由他們元老院派遣的紳士軍作為後援,已經在我國海岸上登陸了。

辛白林 :但願我的兒子和王后在我跟前,我可以跟他們商量商量!這些事情簡直把我攪糊塗了。

臣甲 :陛下,您已經準備好的實力,對付這樣數目的敵人是綽綽有餘的;即使來得再多一些,我們也可以抵擋得了;只要一聲令下,這些渴望着一顯身手的軍隊立刻就可以行動起來。

辛白林 :我謝謝你的良言。讓我們退下去籌謀應付時局的方策。我所擔心的,倒不是意大利將會給我們一些怎樣的煩惱,而是這兒國內不知道會發生一些怎樣的變故。去吧!(除畢薩尼奧外均下。)

畢薩尼奧 :自從我寫信告訴我的主人伊摩琴已經被我殺死以後,至今沒有得到他的來信,這真有點兒奇怪;我的女主人答應時常跟我通訊,可是我也沒有聽到過她的消息;克洛頓的下落如何,更是一點也不知道,一切對於我都是一個疑團,上天的意旨永遠是不可捉摸的。我的欺詐正是我的忠誠,為了盡忠的緣故,我才撒下漫天的大謊。當前的戰爭將會證明我愛我的國家,我要使王上明白我的赤心,否則寧願死在敵人的劍下。種種的疑惑到頭來總會發現真相;失舵的船只有時也會安然抵港。(下。)[2]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劇作家、詩人。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鎮。1571年—1579年,進入斯特拉福文法學校讀書。1587年,開始演員生涯,並開始嘗試寫劇本。1591年,創作的戲劇《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創作的戲劇《查理三世》首演。1595年,創作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首演。1596年,創作的戲劇《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創作的戲劇《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壇關注。1603年,創作的戲劇《奧賽羅》首演。1605年,創作的戲劇《李爾王》首演。1606年,創作的戲劇《麥克白》首演。1614年,離開倫敦,返回故鄉。1616年4月23日,在故鄉去世。[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