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葉棘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輪葉棘豆 |
輪葉棘豆,中藥名。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OxytropischiliophyllaRoyle的全草。分布於新疆、四川、西藏等地。具有止瀉,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腸炎腹瀉,創傷出血,瘡癤腫痛。[1]
中文學名 | 輪葉棘豆 | 科 | 豆科 |
別稱 | 打夏、莪大夏 | 屬 | 棘豆屬 |
界 | 植物界 | 種 | 輪葉棘豆 |
門 | 被子植物門 | 分布區域 | 分布於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採收時間 | 7-9月採集全草 |
目 | 薔薇目 | 毒性 | 有小毒《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
化學成份
藥材基源
為豆科植物輪葉棘豆的全草。[2]
採收和儲藏
7-9月採集全草,洗淨,切段,曬乾。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心、肝經。
功效
止瀉,止血,解毒消腫。[3]
主治
腸炎腹瀉,創傷出血,瘡癤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0-15cm。莖極短縮,長約2-3cm,基部被宿存的托葉和葉柄所包。葉長4-5cm;托葉披針形,膜質,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和腺點;葉柄與葉軸疏被長柔毛和腺點;小葉多數,輪生,卵形或長圓形,長2-3cm寬約1mm,邊緣內卷,兩面密被短柔毛和腺點。花3-6朵排成總狀花序;總花梗短於葉,密被長柔毛和腺點;苞片卵形,長約1cm,密生腺點;花萼長約1.4cm密被白色、黑色的長柔毛和腺點,萼齒長及萼管的1/4;花冠紫色,旗長約2.4cm,翼瓣長編印2cm,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先端的喙長約2mm;子房密被絹質長柔毛。莢果鐮狀長圓形,長約2-3cm,寬5-7mm,被白色或與黑色混雜的長柔毛和疣狀腺點。花、果期5-8月。
相關論述
注釋
- ↑ 「瘡癤」:瘡癤(chuāng jiē)是皮膚毛囊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是外科中最常見的疾病。瘡癤,多因天氣炎熱,烈日暴曬,感受暑毒蘊阻於皮膚;或生痱子後被抓破感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