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跨越百年的美麗(梁衡)

《跨越百年的美麗》中國當代作家梁衡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跨越百年的美麗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發現放射性元素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台,全場立即肅然無聲。

她叫瑪麗·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在這裡宣布一項驚人的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皮埃爾·居里堅持讓她來講。

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台。瑪麗·居里穿着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

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

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性。

儘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灘上撿到一個貝殼,別人也許僅僅是把玩一下而已,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

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着發現了鐳。為了提出純淨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

化驗室只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着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之極,瑪麗揉着酸痛的後腰,隔着滿桌的試管、量杯問皮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

皮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終於經過三年又九個月,他們在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發出略帶藍色的熒光。

這點美麗的淡藍色的熒光,融入了一個女子美麗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她的性格里天生還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着的追求。[1]

作者簡介

梁衡,當代,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