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趙烈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趙烈文(1832年—1894年),小名來求,惠甫,能靜居士,[1],一字偉甫,江蘇常熟人。他是湘軍之父、中興名臣曾國藩最親信的幕僚,提前近半個世紀預測大清崩潰全過程,被譽為「天才預言家」。

生平簡介

預言的基礎來源於深厚的學識和廣博的見聞

出身世家,其先祖趙申僑康熙朝名臣,官至戶部尚書。父趙仁基道光進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趙烈文自幼聰慧,4歲即進私塾讀書,烈文少有文名,三次應省試而不第,於是絕意仕途,專心鑽研務實之學。 趙烈文預言的基礎來源於深厚的學識和廣博的見聞。他讀書講究經世致用,非常關心洋務、河工、鹽政等大政時事。 他熟讀史書,對歷史上的成敗興亡故事爛熟於心,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名著,他至少通讀了5遍。27歲時,他立志要通讀二十四史,在日記裡寫道「少時讀書多不肯竟,學正史中終卷者,兩漢、三國、通鑑而已。餘雖多泛覽,而掩卷茫然,深自痛恨,今發願句讀《二十四史》一過,自非有故不得間止,後廢業者無顏展此卷矣」。最後順利實現了通讀二十四史的志向。

曾國藩專摺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

咸豐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南昌,大約在1856年1月由周騰虎引薦出入曾國藩幕府。當天參觀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烈文曰:「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曾國藩對他說的話感到十分氣惱,認為這個年輕人恣意妄言,不懂軍事。 不久周鳳山部湘軍在幛樹果然大敗。曾國藩請趙烈文講出為什麼看出周鳳山湘軍不可依重的道理,曾氏聰明,對趙烈文有了新的認識。他對清廷的看法是「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之後由於趙烈文母親病故,他就回到老家守喪,這一呆就是五年。 曾國藩始終沒有忘記這個青年,咸豐十一年的時候,曾國藩專摺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由此,趙烈文開始了真正的曾國藩幕僚工作,這年他剛剛年滿三十歲。兩年後,曾國藩北調直隸總督,趙烈文跟著北上,幾經勸勉後,趙烈文出仕。就連在攻打南京城的曾國荃多次向曾國藩索要趙烈文輔助他。同時做曾家兄弟的秘書和「高參」,為其謀劃政務,提供建議,凡運籌決策以及軍書章奏,多出定」。

趙烈文對大清帝國命運的預言,「不出五十年矣」就要滅亡的判斷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曆1867年7月21日晚,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與趙烈文聊天。趙烈文對大清帝國的命運產生了深深的思索,最終得出了「不出五十年矣」就要滅亡的判斷。這個預言的分量不言而喻。曾國藩聞罷,「蹙額良久」,然後頗為小心翼翼地詢問道:「然則當南遷乎?」趙烈文明確地否定了這個可能,認為大清「恐遂陸沉」,不會像東晉南宋那樣有偏安江南的機會。

曾國藩不死心,又提出了「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的觀點,試圖推翻趙烈文的預言。但趙烈文再次明確地打破了曾的幻想:「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他認為清朝打天下時殺人太多,得天下太容易,好運已經用完,君主再有德行也靠不住了。經過趙烈文一一剖析之後,曾國藩顯然被說服了,情不自禁地吐露心聲: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歷史幾乎分毫不差地應驗了趙烈文的預言

歷史幾乎分毫不差地應驗了趙烈文的預言。44年後的1911年,槍聲響徹武昌城,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在一夜間走向土崩瓦解。此後的10多年,袁世凱稱帝,孫中山二次革命,北洋軍閥蜂擁而起,中國迎來了一個「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

對百姓非常愛護,為政清廉,查案、斷案迅速公平

同治八年,曾國藩保舉趙烈文署理廣平府屬之磁州,趙烈文以「衝」、「煩」、「難」三字要缺,不適合毫無資歷的他去就任。第二天趙烈文親自去找曾國藩,力陳大缺非初任所宜,尤其這樣的肥缺更不適合自己去擔任,希望找一個偏遠貧乏的地方去給百姓辦點實事,以此報答老師。曾國藩堅持不同意,幾經勸勉,希望他能在繁難事中磨礪。在此之後的幾年裡,趙烈文又轉任易州知州,在他並不漫長的仕途時間裡,可以完全體現出他對百姓非常愛護,為政清廉,查案、斷案迅速公平,在他日記中多見為政地點關心旱澇收成,是一個典型的晚清良知官員. 趙烈文這些為政品德,在晚清官員大多糜爛腐壞的時代顯得非常可貴,果如曾國藩曾經所預料的那樣「伊必一好官,能做事。」自此趙烈文與曾經的師友多以書信來往,全力安心工作。

恩師病逝,五內崩摧,頃刻迷悶,奮力一號,始能出聲

同治十一年二月的一天對於趙烈文來說無異於是最痛苦的日子,這一天他得知恩師曾國藩在江都官署病逝。趙烈文在當天日記這樣形容自己感受「驚悉滌師於二月初四日在江都官署薨逝之信,五內崩摧,頃刻迷悶,奮力一號,始能出聲。

獲准辭職,飄然回鄉,過屬於自己的真正生活

在十個月之後的初六,日記中顯示,趙烈文已經苦於官政,要辭職,於是向時任直隸總督李鴻章報告,李沒同意,趙烈文打算第二天再提出。就在第二天發生了一件讓趙烈文更震盪灰心的事情。同治皇帝因患天花去世,「午刻至督署上謁,則已接兇問,於初五酉刻上賓矣。疏遠小臣,無涕可揮,惟覺心中震盪不寧而已。」當他再次求見李鴻章時,李鴻章正閉門謝客,聽說是趙烈文來了,就讓他到內室說話。當時李鴻章非常不安,趙烈文安慰了他幾句後,又提出辭職,李鴻章非常真誠的加以挽留。趙烈文坦率地跟他說:「余雲烈輩在世,譬一草芥,自揣無益於人,胡為久戀棧豆……」在此之後的不長時間,趙烈文終於獲准辭職,飄然回鄉,經歷了大格局之後,他知道距離大清王朝「陸沉」的時間越來越近,目睹了所有希望都破滅後,他終於飄然回到江南,過上了屬於他自己的真正生活。

曾國藩認為他「天分絕頂」,「再能勉力,便為全才」

趙烈文並非沒有做官的才能,曾國藩認為他「天分絕頂」,「再能勉力,便為全才」。曾國荃、李鴻章等人也十分器重他,多次上奏保舉,為他謀差。但趙烈文考慮到家室負累,「愛錢無以對知己,不愛錢無以了一身」,並且自身性格散誕,不願打著老師曾國藩的旗號升官發財。他的生平志向只不過是「求一技之安,得以安隱讀書而已」。於是,光緒元年(1875),在做了7年「市長」後,趙烈文找了一個藉口,主動辭官退隱。辭官之際,他感到「如釋重負,身心泰然」,此後終身未再出仕。

退隱自在逍遙「能靜居」,讀書著述、把玩金石碑帖

退隱生活自在逍遙,除了偶爾外出訪友、喜做山水之遊,自謂「天下行省十八歷其十一」,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頗令人稱奇的是,他不僅精通醫藥,而且長期研究易經,擅長卜卦。每遇大事難以決斷之時,他都會尋求易經幫助。 趙烈文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在一座花式園林裡讀書著述、把玩金石碑帖。這座花式園林是他在同治四年(1865)買了四畝地後開始修建的,斷斷續續修了22年。趙烈文稱之為「能靜居」「靜圃」,當地人則俗稱「趙園」,他為這座宅子付出了不少心血,多次從上海、蘇州等地買來奇花異草,親手種植。

「天放樓」最終達數萬卷,成為江南有名的藏書之所

光緒十二年(1886)全園完工之日,已有「樓堂榭亭為屋一百二十間,走廊內外通共八十餘間」,此外還有石山兩堆,大小橋六架,「果樹、花卉以千記」。他還特別建了一座藏書樓,命名為「天放樓」。十幾年不停地買書藏書,最終達數萬卷,成為江南有名的藏書之所,時人章鈺曾有「天放樓金石圖書之富,標映南中」之說。

如今,歷經時事動盪,戰火烽煙,這座大園林仍幸運地保存完好,它和隔壁的曾園合在一起稱為「曾趙園」,是江南地區著名園林之一。曾園也是一個大有來頭的園子,其主人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樸

財富煙消雲散,花了22年心血建成江南名園,易入他手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在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動盪年代裡,財富煙消雲散的過程更快。雖然趙烈文被後人譽為「天才預言家」,但他大概沒有料到自己花了22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園會那麼快地易入他手。 光緒二十年(1894)趙烈文去世後,家境迅速衰落,藏書也被陸續變賣。民國初年,趙園被另一個常州巨富盛宣懷購得,盛又將其舍予常州天寧寺為其下院,此時上距趙烈文去世還不到20年。 其實,早在光緒六年(1880),趙園規模初具之時,趙烈文就希望居住者要「念創業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幾永之,以保守之,豈不美哉」。光緒十二年(1886),趙園建設將畢之際,他似乎也有了一些不祥的感覺,覺得「家況日落」,20年建造已「力為之疲,神為之瘁」。據說,1931年趙烈文女婿鄧邦述曾策杖重遊故地,於園中兀坐移時,看到物是人非,書去樓空,不覺感慨萬端,淒然而歸。

一生著述頗豐

趙烈文一生著述頗豐,但除了留下了《能靜居日記》和《落花春雨巢日記》兩部日記外,其它詩詞文稿都失落了。《落花春雨巢日記》記錄他的早年經歷,目前仍未刊行。《能靜居日記》則有洋洋200萬字之多,起自咸豐八年(1858),止於光緒十五年(1889),首尾30餘年,完整無缺。內容包羅萬象,精彩紛呈,對晚清政治、經濟大政,尤其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李秀成等人都有最直接真切的觀察。 >學界公認其價值不在被譽為晚清四大日記的《翁同龢日記》《湘綺樓日記》《越縵堂日記》《緣督廬日記》之下。[2]

《能靜居日記》

先後為曾國藩、曾國荃機要幕客。是書即趙氏從幕後日記,起咸豐八年(1858)五月四日,迄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二十日,對曾國藩與清廷的矛盾,南京失陷時清軍燒殺擄掠之暴行,及李秀成被俘等事記敘頗詳,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書系南京圖書館藏抄本。1962年中華書局版《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選錄咸豐十年二月至同治七年(1868)間記事。台灣省有原稿影印本。

別名 趙惠甫日記

卷數 五十四卷 《能靜居日記(套裝共4冊)》五十四卷,起自成豐八年(1858)五月,止於光緒十五年(1889)六月,跨度長達三十二年,記錄了作者二十七歲至五十八歲這一人生階段的重要經歷。其中所記咸豐、同治年間時局、政事、軍情,特別是有關湘軍集團、太平天國、捻軍以及晚清朝廷的情況,尤具價值,是研究那一段歷史的核心史料之一。《能靜居日記(套裝共4冊)》在其他如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內容亦多有涉及,包羅晚清社會萬象. [3]

注釋


參考書目

  • 《曾國藩宦海密談錄:與心腹幕僚趙烈文的九十九次傾心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