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韶山(楊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韶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進韶山》中國當代作家楊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韶山

深山野水,臥虎藏龍。自古亦有「 天台為仙境,為佛地,無怪 鍾靈毓秀,甲於他邑。」 之說。

一個仲秋的日子,我走進韶山,凝視着逶迤而來的山峰,和山峰下那座青松環抱翠、竹掩映的農家小院。

這座農家小院就是毛澤東在韶山的故居。小院品字形的幾片土牆,小青瓦拌茅草屋頂。這時候沒有炊煙也沒見人影,只有屋場前的兩口池塘靜靜地泛着漣漪,田壟里的黃花菜悄悄地綻放,星星點點------山水如畫,田園如詩,我的思緒被滄桑世事幻化成一隻鑽天的雲雀,從心口跳躍而出,迎着歲月的風雲,飛呀飛......

像西藏民歌中唱的,我捧着一顆真心,懷着拜見神明的心情,走進韶山。

韶山是縣級市,位於湖南省中部偏東的湘中丘陵。考據起來,「韶」乃虞舜時樂名。有《書·益稷》曰:「簫韶九成,引鳳來儀。」又有史載: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此名「韶」。也許這樣說過於簡單些了吧,於是另有美麗傳說。傳說虞舜是繼堯之後被中華民族世代推崇的又一明君聖主,他為堯所器重,堯不但把盟主的尊位禪讓於他,還把兩位愛女娥皇、女英許配給他;舜繼位後為造福人類開拓疆土,辭別愛侶,不辭苦辛渡黃河涉長江,深入荊楚蠻荒之地探測山川利弊,規劃拓墾宏圖;南下途中與侍從宿營韶山,侍從為舜帝載歌載舞,隨着優美的音樂舞蹈,山崖翕然,山鳴谷應,聲震林木,鳳凰聞樂展翅,嚶嚶和鳴......後來人們把舜欣賞過的音樂稱為韶樂,把他賞韶樂的山嶺叫韶山。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後物換星移,韶山出了一代偉人毛澤東。

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

往事尚未越千年。我們這一代人,哪個心中沒有韶山情結?記得「文革」初起,中學生的我因為沒有資格當「紅衛兵」去韶山串聯而暗自流淚,心裡一遍又一遍地埋怨祖宗先人,只好將一本捨不得用的精裝筆記本轉送同學,請他到了韶山後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以便回來後供我分享------沒想到,時光流淌,三十年河東又河西,我夙願如償,有機會隨幾位朋友親臨韶山!

我們一行到長沙,在嶽麓山和橘子洲轉了一圈,便急不可待地跨湘江過瀏陽河,直奔韶山,英雄遲暮地加入追趕太陽的行列。

我們像是鄉下走親戚,行走在鄉間小路上,穿過道道田坎隴頭來到韶山村土地衝上屋場。這是毛澤東故居,一座坐南朝北、土木結構的「凹」字型建築,東邊是毛澤東家,西邊是鄰居,中間堂屋兩家共用。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這裡。我們從堂屋轉過右廂房、臥室、廊檐和碓屋,看了毛澤東的全家照,日常生活器皿,農具,毛澤東少年時期用過的扁擔、水桶、鋤頭,和他讀私塾時的小桌子----這些,完全是尋常農家小院的場景啊,乍就走出了「魏武揮鞭」式的人物呢?真讓人感嘆萬千!

走出上屋場「一擔柴」式農舍,我們轉到西側不遠處的層山疊嶺,瞻仰象鼻山上毛澤東的父母墳塋。這座深藏於高大的青松翠竹間的墳塋,左右兩側豎立兩根漢白玉石,上刻毛澤東撰寫的《祭母文》和《祭母靈聯》。據說,1959年6月一天的清晨,毛澤東在進自己老家門前,先爬上象鼻山。他拿起一把松枝放在墳上,肅穆地鞠了三躬,說:「前人辛苦,後人享福」。隨行中有人問,墳塋要不要修葺一下?他說:「不要了,只要把洞補起來就行了。」墳塋後來也就只稍為修補一下。1978年12月,當地政府按本地風俗又對墳塋進行了整修。如今我們到此憑弔,讀着漢白玉上刻的祭母靈聯和祭母文,無不為一代偉人的高風亮節,心淚淅淅。

我們下象鼻山轉到十八羅漢山麓,觀瞻毛氏宗祠,而後來到韶山沖西邊的滴水洞。

「滴水洞」是後來公開的名字,當初毛澤東說是「西方的一個山洞」。據說這裡自然景觀清雅絕倫,《毛氏族譜》贊之曰:「一鈎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來到滴水洞口的韶山水庫游泳,興之所致,隨口對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周小舟說:「小舟,在這個山溝里修幾間茅房子,我老了來住一住。中南局有些小型會議……」於是,便有了滴水洞別墅之建。但當時保密管理極嚴,曾一度十分神秘,知道它的人極少。1966年6月毛澤東南下視察到韶山,在洞裡的一號樓住了11天。當時西方國家主要領導人和媒體都不知道毛澤東到哪裡和幹什麼去了,就紛紛揣測。毛澤東於這年7月8日在武漢寫信,對外稱他那段時間到了「西方的一個山洞」------我們一行如今有幸瀏覽這個「三湘靈秀地,洞中別有天」的「西方的山洞」之後,也不由得再度揣測,毛澤東當年在洞裡的11天,是否跟後來的「文革」、知青上山下鄉、中蘇交惡、中美關係出現歷史性的轉機,有着某種關聯呢?

行行復行行。我們在韶山轉來轉去,向毛澤東銅像廣場走來。

「六億同胞呼萬歲,五洲志士稱導師。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風物耐人思。」這是1963年葉劍英到韶山時寫的一首詩。的確,韶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物一什,真是如此這般耐人尋味!上屋場、象鼻山、毛氏宗祠、滴水洞、毛澤東銅像------一代偉人的點點屐痕,無不讓人睹物思人,情思纏綿!毛澤東16歲步出鄉關,違背父親要他成為商人的願望投身革命洪流,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從大革命時期到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先後有弟弟毛澤民、毛澤覃、堂妹毛澤建、妻子楊開慧、長子毛岸英、侄兒毛楚雄共6位親人英勇捐軀。一代偉人如此「毀家興邦」,滿門忠烈,真教人高山仰止又淚下潛然啊!

行行復行行。我們在韶山轉來去,邊走邊佇立凝望韶山。韶山也深情地凝望着我們,向我們走來,告訴我們許多韶山新傳說。

有傳說,這座重3.7噸高6米的毛澤東銅像從南京運至江西時,大卡車突然有靈性地停了下來,再也開不動,人們只好在那裡住宿一夜,後來就有人說這是毛澤東要在他早年拿起槍桿鬧革命的地方停下來看一看;有傳說,銅像豎立時吊車怎麼也吊不穩,有人請法師來禱告一番之後才舉吊成功,後來就有人這是毛澤東要繼續為人民服務,不願過早「錦衣還鄉」;有傳說,銅像豎立後一連幾天,韶山原本陰冷的天氣突然變暖,天上日月同輝,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提前幾個月開放------當然,這種種傳說只能是傳說和巧合,但寄託的是人們對一代偉人無比深厚的懷念!

我們離開韶山的時候,每人都「請」回了一尊複製的毛澤東小銅像。這尊小銅像,一直豎立在我大堂的壁柜上。

走進韶山,韶山的傳說和故事,韶山的秀逸景致,像一道小溪永遠親切而溫馨地流淌在我的心田,日久月長地滋潤我,讓我感悟到:深山野水,未必臥虎藏龍,而龍虎必定藏於深山野水;平凡與偉大,死亡與不朽,人生價值的大與小,都不是絕對的......[1]

作者簡介

楊 宇,男,廣東省徐聞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