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重慶洗新鄉(汪萬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重慶洗新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走進重慶洗新鄉》中國當代作家汪萬英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重慶洗新鄉

從重慶市石柱縣城出發,驅車40分鐘就觸摸到石柱縣洗新鄉的脈搏。遠處群山疊翠溝壑縱橫鬱鬱蔥蔥,薄霧繚繞若隱若現宛若仙境;近處蔥綠的玉米地里,那些胖嘟嘟的寶寶們正迎風搖曳,三五成群的煙農正收割煙葉,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穿過巍峨的風電群,沿着被雨霧冰雪粗糙了臉面的水泥路下行,車輪捲起漫天灰塵。汽車在峽谷中穿行,兩岸懸崖峭壁,峽谷深不見底,翠綠滿眼清新撲鼻,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讓人心曠神怡。

一棟寫有「立黨為公 執政為民」標語的米黃色大樓提醒我們洗新鄉政府到了。街上水泥地面坑窪斑駁,幾棟民房緊湊地矗立在街道兩旁。「戴口罩 不聚集 疫情防控別放鬆」,紅底白字的標語懸掛在一棟木列房牆上,牆根下曬着油炸木姜子、水煮洋芋片,五六個耄耋老人正閒適地坐在一家小商店門口閒聊,商店貨架上稀稀朗朗擺放着方便麵、飲料、食用油、香煙等商品。他們好奇地打量我,質樸地調侃:「我們這個鄉場不大,沒有賓館沒有飯店,劃根火柴可以轉一圈。不過想吃什麼我可以去地里現摘回來給你們煮,家裡的床也可以讓你們睡。」我的心一下子被拉近了。

抗捐洞

距洗新鄉政府2公里林木蓊鬱的上蓋山楊福灣,一片柳杉林深處,隱藏着一口能容一個人貓腰進入的山洞,當地人叫「抗捐洞」。匍匐進洞爬行三四米,洞內豁然開朗,出現兩層樓高2米寬的巷道,往前約50米,分成三條岔道直抵後洞口,洞外懸崖絕壁雜樹叢生。

「我們這裡還是紅色革命老區呢。」一位頭戴白紗帽腳穿紅涼鞋豐腴富態的婆婆自豪地對我們講起久遠的革命故事。

1929年春,洗腳溪(今洗新鄉)上蓋山人余先禮於重慶川東師範學校畢業回鄉,因不滿反動政府苛捐雜稅,在湖北省利川縣早期共產黨員周念民的影響和教育下,於1930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了一支有40餘名骨幹隊員的洗腳溪抗捐隊,自任大隊長。抗捐隊得到新場(今新樂鄉)、水田壩(今金竹鄉)、清明山(今利川市黃土鄉)等地民團和「神兵」的積極響應,迅速發展至三百餘人,在洗腳溪一帶方圓數十公里範圍內廣泛開展抗捐鬥爭,有力抗擊了反動政府的腐朽統治。

1930年12月,抗捐隊先後擊潰馬武廂子石團總曾鵬久民團和橋頭壩大地主楊開甲地主武裝。之後,經過幾次與反動武裝的戰鬥後逐漸強大起來。

1931年夏,四川軍閥劉湘派周化成部隊進駐石柱縣城。11月5日,周令第一區隊長李蘊嵐率隊攻打洗腳溪抗捐隊,在上蓋山激戰3小時,雙方死傷多人。抗捐隊因武器低劣、子彈缺乏被擊敗,余先禮被迫帶着20多人,鑽進楊福灣洞憑險抵抗。李蘊嵐與三縣聯團組成「清鄉」兵圍洞數日後,挑選40名精兵組成「敢死隊」向洞內發起進攻,激戰2個多小時,被抗捐隊員用石頭和自制地瓜手榴彈打(炸)得屍橫遍野、血肉橫飛。李又組織強大火力從後洞口攻擊,用衝鋒鎗朝裡面亂射。余先禮槍法精準,從洞口射向幾百米外一槍一個,他和其他抗捐隊員一起憑藉洞內地形掩護,殲敵30多人。

「清鄉」兵圍洞久攻不下,周化成只好親自前往督戰。他一面打出「不殺抗捐隊員家屬」的安撫旗號收買民心,一面派人扣押了余先禮的父親余清成等,要他們進洞勸余先禮出洞繳械。

12月7日,余先禮在父親和兄弟們的一再要求下,為盡孝道,抱定一死,答應出洞。當他們走出洞外,一陣槍響,幾人倒在血泊中……

聽着先烈故事,我仿佛置身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仿佛看到革命先烈們為了革命事業浴血奮戰的場景,想到當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熱淚盈眶。

「余先禮烈士現在還有後人嗎?」我不禁問道。

「有,余先禮還有個兒子名叫余祖吉,今年90歲,住在萬壽村沙壩組,享受着國家低保。余祖吉的兒子已去世,孫子在縣城打工;老人不幸摔斷了腿,由三個女兒輪流照顧。余先禮現在都有重孫輩啦,一大家總共有三十幾口人呢。」婆婆朗聲回答。

余先禮的曾外孫呂仁榮表示,他們要繼承和發揚曾祖父的革命遺志,將他抗捐的故事代代相傳。當地政府也準備打造楊福灣「抗捐洞」紅色旅遊景點,傳承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100畝蓴菜基地

西晉時期,有個叫張翰的人在洛陽當官。一天秋風乍起,他想起故鄉吳中的蓴菜、蓴羹和鱸魚,嘆曰:「人生貴適志,何能駕官數千里,以要名爵乎?」於是棄官歸里,留下了蓴鱸之思的典故。美味的蓴菜不僅吳中有,平均海拔1340米的洗新鄉萬壽村更是其理想家園。

清晨,遠處和近處的綠油油的大山籠罩着一層薄霧,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像是仙女舞動的輕紗。半山腰層層疊疊的100畝蓴菜梯田裡,一張張橢圓形嫩綠的葉子浮在水面,像羞怯少女張開的雙臂,一朵朵粉紅的花蕾探出水面,晶瑩滋潤、楚楚動人。太陽剛冒紅,體格健壯頭髮烏黑、紅色運動衫褲的萬壽村副支書趙紅軍,帶領八九個村民高高挽起褲腿站在50厘米左右水深的蓴菜田裡,面帶微笑,勾腰低頭,右手在水裡熟練地撇開浮葉,順勢將觸碰到的水草一把撈起,搭在左手上,然後用三根手指托住嫩葉根部,拇指迅速掐斷一把撈出水面,扔進身旁的盆子裡……

為了解決我們的吃飯問題,趙紅軍從家裡摘來紅辣椒、四季豆、南瓜等蔬菜,捉來一隻8斤多的鴨子,駐村隊員小劉的妻子夏老師開始忙活起來,殺鴨、拔毛,洗菜、切菜……酸蘿蔔鴨子、姜爆鴨雜、紅椒肉絲、螞蟻上樹、炒嫩胡豆、炒四季豆、油炸南瓜花、涼拌蓴菜、涼拌黃瓜,色香味俱全的一大桌。特別是焦脆糍糯的油炸南瓜花,圓融清脆、鮮美嫩滑的涼拌蓴菜更是讓我們不舍停箸。

晚上,駐村隊員和村幹部一起,對村民採摘的蓴菜「殺青」。為了讓蓴菜受熱均勻,他們將蓴菜裝進一個滿是漏眼的不鏽鋼盆子,放入不鏽鋼鍋里的沸水中,邊煮邊用水瓢攪拌,待蓴菜的葉柄和葉尖變黃變白後,迅速將盆子抬起來,潷掉沸水,倒入盛有山泉水的乾淨大盆里,將不鏽鋼筲箕放入盆中,邊往盆里注水邊舀出從筲箕漏眼裡潷出的熱水。蓴菜冷卻後,舀入一個裝滿山泉水的大水瓮里,浸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剔除雜質和大的葉片後,裝瓶帶到石柱縣城送到消費者手上。

近一個多月來,萬壽村駐村隊員和村幹部一起,想方設法將水中的蓴菜變現,共賣出1600多斤16000多元,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 [1]

作者簡介

汪萬英,重慶市石柱縣西沱中學高級教師,重慶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