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進文化的紹興(嚴德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進文化的紹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進文化的紹興》中國當代作家嚴德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進文化的紹興

秋雨濛濛,初訪紹興。鑽出站名為「魯迅故居」的地鐵站,呈現在眼前的就是一條魯迅在文章中描寫過的江南浙東風味的民居瓦舍,小橋流水,石板街巷,還有那些沾名人光、掙遊人錢的所謂的「咸亨酒店」、「孔乙己茴香豆」、「百草園藥店」,老闆和店員在呼喚着招攬客人。遊客們南腔北調,人聲噪雜,撐着雨傘,步履匆匆地走過這條華老拴、夏喻、阿Q、王胡、九斤老太、祥林嫂還有吳媽也許曾經走過的街道。

初知魯迅,來自小學、中學時讀過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閏土」、「社戲」等課文。後來課外閱讀過他的「祝福」、「阿Q正傳」還有「狂人日記」等比較著名的作品。再後來,我從父親的藏書中讀了「彷徨」、「吶喊」、「且介亭雜文」、「朝花夕拾」的集子和「中國小說史略」等,還有收錄了「補天」、「採薇」、「鑄劍」、「出關」、「藥」等故事的「魯迅小說選」,這才一步步佩服起這位先生來。他不僅僅是一個當局一段時間裡宣揚的「革命者和鬥士」,更是一位有着了不起真才實學的文人,一位看穿世事的智者,一位有操守的君子。一個「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順非而澤,記丑而博」的少正卯式的人物。

想像之間,我們的腳步已到魯迅故居門前。這一座先生的祖父中了進士,在朝為官後建造起來的幾重幾進的大院落,幾乎是原模原樣保存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就是太平天國進占紹興後把這裡當作指揮部的時候,也未遭破壞。但是現在的所有房屋建築,已經大都是改革開放以後依照舊照片和族人的回憶修建的了。包括「迅哥兒」臥室里的床,書房裡的桌,早已都是人亡物非了。我也曾參與過某些景點的舊物造假,當然理解其中的曲直。參觀者看看稀罕,遊玩者湊湊熱鬧,緬懷者寄託情愫。「假作真時真亦假」,哪怕假的也勝無。就像昨天我看過的岳墳,那兩個土丘下面埋的是不是岳飛父子,甚至埋沒埋人,已經不重要了。人們要的只是個心理安慰,精神寄託罷了!

魯迅是紹興的名片,但還不是頭牌。上古五帝之一的大禹雖不知生於何處,但是卻葬在紹興。禹陵就同我們運城的舜帝陵一樣,雖然查無實據,但也無法證偽。可是後來生於紹興的幾位越國的王侯將相,史書上是有明確的記載的。還有東晉名臣謝玄,漢代的大科學家王充,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畫家王冕、徐渭、陳洪綬,近現代名人就更多了。還有歷朝歷代那些默默無名、讓人褒貶不一的「秘書長」——紹興師爺,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他們也都是紹興文化底蘊的繼承發揚者。有人說了,王羲之是從山東搬家到紹興的,只算半個紹興人。那麼,周恩來家還是從紹興搬去淮安的呢。

談到王羲之,就不得不說說他兒子不幸的婚姻了。王羲之娶妻紹興大戶之女郗氏,王獻之娶的是他媽娘家侄女郗道茂。不幸的是當時的公主看上了他,皇上老兒非要他休妻再娶。王獻之把兩隻腳弄殘疾了用來拒絕,但是公主連這個瘸子也不放過,最後公主遂了心愿,郗道茂鬱鬱而終,由此,王獻之才對前妻寫出了他的心血之作「奉對帖」,在這篇可以說是他書法造詣頂峰的文帖最後,王獻之痛陳自己「俯仰悲咽,實無已已,惟當絕氣耳!」

寫到這裡,似乎有些走題了。但是讓我將錯就錯一回,走下去吧,接着寫紹興另一位婚姻不幸的名人,他,就是陸游。

提起陸游,許多人都會想起他與前妻唐婉被逼離婚又相逢之後寫下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而他倆相逢的沈園,就幾乎在魯迅故居的隔壁。我轉到此處,也不由愴然。陸游這位活了八十多歲的愛國詩人,臨終示兒猶囑: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但同時,這位老者也念念不忘曾經的愛人,寫下了另外兩首以沈園為題的詩:

「城上斜陽畫角哀,

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

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吊遺蹤一泫然。」

紹興文人婚姻的不幸,似乎是有傳統性的。魯迅先生也未能例外。但是與王獻之和陸游深愛前妻不同的是,魯迅卻是連前妻的影子也不願意看見。當母親給他迎娶回來朱安的第二天,魯迅就離家出走,一直留學求職謀生在外,並且和自己的學生許廣平相愛結婚生子。不過,先生雖然有點絕情,還未徹底無義,對在老家侍奉他娘的朱安,還是寄錢供養的。朱安比魯迅多活了十年,後來就是許廣平替丈夫供養朱安至終的。

魯迅先生以文章為工具,不滿現實,針砭時弊,喚起民眾,諷刺當局。雖然有人讚揚他是以筆做為匕首和投槍,刺向當局和舊時代,但先生無論如何有風骨,終究還只是一位文人,他君子動口,從未動過手。而一位比他只大了五六歲的老鄉,也是個文人,而且還是個女人,面對滿目瘡痍的社會,腐朽的制度,腐敗的朝廷,她不僅動口動筆,而且動了刀動了槍。她,就是著名的女革命家「鑑湖女俠」——秋瑾。

讓我們先讀她的一首詩:

「不惜千金買寶刀,

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

灑去猶能化碧濤。」

還有一首詞「鷓鴣天」,她是這樣寫的:

「祖國沉淪感不禁,閒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做雄行。莫道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當魯迅還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秋瑾也在日本與這位小老鄉相識。其時,她已經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從事反清革命鬥爭多年。其後她在各地為革命多方奔走,創辦報刊,喚起民眾,發動起義。最終在1907年因起義失敗被捕,在離她家不遠的軒亭口慘遭斬首。據說秋瑾在獄中始終無一供詞,只在臨刑前留下七個字:

「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風秋雨之中,我們來到離魯迅故居不遠的秋瑾故居門前。門前有着一大灘積水。秋瑾的娘家夫家都是官宦之家,這裡是她生活成長的娘家,也是她從事革命,聯絡黨人的主要地點。這是一座五進的院落,雖然略有修整破敗,仍然可見昔日繁華。這倒使我有些不解:為什麼推翻上一個政權的發動者、領導者中,許多人都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和有學識、有地位,生活條件相當不錯的人?他們為什麼都像秋瑾一樣,把「愛國」和「愛政權」割裂開來,完全不顧這樣做會導致毀家喪身?就像解說員說的,秋瑾當年被處斬後好幾天,一直拋屍野地,身首異處,家人也不敢收斂。不過我敢說:今後,隨着封建政權的消失,人類社會的進步,類似這種文化人和文明的悲劇,一定會逐漸徹底消失的。

紹興的文化,文化的紹興。今天的紹興,在地理上已經由一條直達的地鐵跟省城連接在了一起,四通八達的公路、高鐵、航線把全中國連接在了一起,互聯網和無所不在的電波把全世界聯在了一起。當分歧一點點消弭,文化一步步交流,文明不斷地融合。到了那個時候,不管是紹興的文化,江浙的文化,甚至中國的文化,都將會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