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卵寄生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赤眼卵蜂 膜翅目、赤眼卵蜂科、學名:Trichogrammatid的小型卵寄生蜂,全世界共有83屬超過839種,寄生鱗翅目、雙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脈翅目、半翅目及囓蟲目等昆蟲卵,應用上又以赤眼卵蜂屬(Trichogramma)的寄生蜂最常被用於天敵生物防治,目前已知可寄生超過150種鱗翅目昆蟲的卵。[1]體形長 0.5~1 毫米,最小的僅有 0.17 毫米。觸角短,柄節較長,與梗節成肘狀彎曲,鞭節在各屬之間差異甚大,均不超過 7 節:常有 1~2 個環節、1~2 個索節和由 1~5 節組成的棒節。[2]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蟲、條螟、棉鈴蟲、斜紋夜蛾和地老虎等鱗翅目害蟲的卵。
赤眼蜂是一類很有利用價值的昆蟲,能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螟黃赤眼蜂、鐵嶺赤眼蜂。但以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蟲赤眼蜂最重要。
生態習性
玉米螟赤眼卵蜂屬昆蟲寄生性天敵,體型微小。卵期、幼蟲期及蛹期在玉米螟卵內完成,因之被稱為卵寄生蜂,被寄生的卵,最後羽化出赤眼卵蜂,而不是孵化出玉米螟的幼蟲。
赤眼卵蜂體長通常小於1mm,紅色複眼,身體通常為黃橘色至深褐色,觸角具雌雄二型性,雄蜂觸角具長毛,雌蜂觸角末2端膨大。一隻雌蜂約可產30多顆卵。常溫下生活史從卵到成蟲約需7~10天,卵期1天。幼蟲期1~2天,體白色,前蛹期2~3天,始呈現黑色,蛹期3~4天,成蟲羽化後可存活2天左右。全年最多可發生4~50代。
赤眼卵蜂的性別決定機制為單雙套系統,雄蜂為單套染色體,雌蜂為雙套染色體。雌雄蜂交配後,雌蜂可調節受精卵比例,未受精卵為單套染色體發育為成雄性,受精卵為雙套染色體發育成雌性。雌蜂如未交配亦可以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僅可產生單套染色體的雄性。雌蜂無論有無交配,均可產卵於宿主卵狙殺幼蟲,生物防治上以雌蜂為主角。國外曾發現受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影響產生的孤雌生殖族群,不須交配受精情況下產下後代皆為雌蜂,此類在生物防治量產上效果最佳,田間防治效率亦最佳,可惜國內尚未發現孤雌生殖族群。[3]
害蟲天敵
目前在有機田間試驗最有效的是赤眼卵蜂的寄生蜂片,目前為防治玉米螟蟲的方式之一。台大農場試驗田會於農藝系必修課作物學實習中,對學生教學及使用,會將帶有赤眼卵蜂蜂卵的蜂片,固定在玉米植株的葉背。平均一隻寄生蜂可有效防治直徑50公尺內的玉米螟蟲。[4]
秋行軍蟲的剋星
台灣農委會已經確認「赤眼卵蜂」可以寄生在秋行軍蟲的蛋上,讓它孵不出來,近期會開始進行田間試驗,一旦確定效果,就會協調台糖公司大量生產卵片,供農民掛在田裡。[5]
影片
參考文獻
- ↑ 赤眼卵蜂介紹及應用 農業知識入口網
- ↑ 赤眼卵蜂寄生蜂介紹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教學醫院
- ↑ 赤眼卵蜂介紹及應用 農業知識入口網
- ↑ 有機田將實驗「赤眼卵蜂」防治秋行軍蟲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
- ↑ 讓秋行軍蟲孵不出來!「赤眼卵蜂,就決定是你了」農委會試驗天敵成效 ETtoday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