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紋夜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斜紋夜蛾 |
中文名稱:斜紋夜蛾 別名:蓮紋夜蛾、夜盜蟲、烏頭蟲 拉丁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科:夜蛾科 屬:夜蛾屬 種:斜紋夜蛾
|
斜紋夜蛾(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屬鱗翅目夜蛾科斜紋夜蛾屬的一個物種,是一種農作物害蟲,褐色,前翅具許多斑紋,中有一條灰白色寬闊的斜紋,故名。
中國除西藏、青海不詳外,廣泛分布於各地。寄主植物廣泛,可危害各種農作物及觀賞花木。
斜紋夜蛾主要以幼蟲危害,幼蟲食性雜,且食量大,初孵幼蟲在葉背為害,取食葉肉,僅留下表皮;3齡幼蟲後造成葉片缺刻、殘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蠶食花蕾造成缺損,容易暴發成災。幼蟲體色變化很大,主要有3種:淡綠色、黑褐色、土黃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斜紋夜蛾
別名:蓮紋夜蛾、夜盜蟲、烏頭蟲
拉丁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六足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科:夜蛾科
屬:夜蛾屬
種:斜紋夜蛾
分布區域:世界性分布,國內各地都有發生,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命名者及年代:Fabricius, 1775
外形特徵
幼蟲取食甘薯、棉花、芋、蓮、田菁、大豆、煙草、甜菜和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等近 300種植物的葉片,間歇性猖獗為害。成蟲體長14~21毫米;翅展37~42毫米成蟲前翅灰褐色,內橫線和外橫線灰白色,呈波浪形,有白色條紋,環狀紋不明顯,腎狀紋前部呈白色,後部呈黑色,環狀紋和腎狀紋之間有3條白線組成明顯的較寬的斜紋,自翅基部向外緣還有1條白紋。後翅白色,外緣暗褐色。卵半球形,直徑約0.5毫米;初產時黃白色,孵化前呈紫黑色,表面有縱橫脊紋,數十至上百粒集成卵塊,外覆黃白色鱗毛。老熟幼蟲體長38~51毫米,夏秋蟲口密度大時體瘦,黑褐或暗褐色;冬春數量少時體肥,淡黃綠或淡灰綠色。蛹長18~20毫米,長卵形,紅褐至黑褐色。腹末具發達的臀棘一對。中國從北至南一年發生4~9代。以蛹在土中蛹室內越冬,少數以老熟幼蟲在土縫、枯葉、雜草中越冬。南方冬季無休眠現象。發育最適溫度為28~30℃,不耐低溫,長江以北地區大都不能越冬。各地發生期的跡象表明此蟲有長距離遷飛的可能。成蟲具趨光和趨化性。卵多產於葉片背面。幼蟲共6齡,有假死性。4齡後進入暴食期,猖獗時可吃盡大面積寄主植物葉片,並遷徙他處為害。天敵有小繭蜂、廣大腿蜂、寄生蠅、步行蟲,以及多角體病毒、鳥類等。
成蟲為體形中等略偏小(體長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的暗褐色蛾子,前翅斑紋複雜,其斑紋最大特點是在兩條波浪狀紋中間有3條斜伸的明顯白帶,故名斜紋夜蛾。幼蟲一般6齡,老熟幼蟲體長近50毫米,頭黑褐色,體色則多變,一般為暗褐色,也有呈土黃、褐綠至黑褐色的,背線呈橙黃色,在亞背線內側各節有一近半月形或似三角形的黑斑。
成蟲 體長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體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叢毛,前翅灰褐色,花紋多,內橫線和外橫線白色、呈波浪狀、中間有明顯的白色斜闊帶紋,所以稱斜紋夜蛾。
卵扁平的半球狀,初產黃白色,後變為暗灰色,塊狀粘合在一起,上覆黃褐色絨毛。
幼蟲體長33-50毫米,頭部黑褐色,胸部多變,從土黃色到黑綠色都有,體表散生小白點,冬節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對。
蛹長15-20毫米,圓筒形,紅褐色,尾部有一對短刺。
生活習性
斜紋夜蛾是一類雜食性和暴食性害蟲,危害寄主相當廣泛,除十字花科蔬菜外,還可危害包括瓜、茄、豆、蔥、韭菜、菠菜以及糧食、經濟作物等近100科、300多種植物。以幼蟲咬食葉片、花蕾、花及果實,初齡幼蟲齧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後進入暴食,咬食葉片,僅留主脈。在包心椰菜上,幼蟲還可鑽入葉球內危害,把內部吃空,並排泄糞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價值。
分布範圍
斜紋夜蛾在國內各地都有發生,是一種暴食性害蟲,主要發生在長江流域的江西、江蘇、湖南、湖北、浙江、安徽;黃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東等省。其世界性分布,中國除青海、新疆未明外,各省(自治區)都有發現。
繁殖方式
該蟲年發生4代(華北)~9代(廣東),一般以老熟幼蟲或蛹在田基邊雜草中越冬,廣州地區無真正越冬現象。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地區,該蟲冬季易被凍死,越冬問題尚未定論,推測當地蟲源可能從南方遷飛過去。長江流域多在7~8月大發生,黃河流域則多在8~9月大發生。成蟲夜出活動,飛翔力較強,具趨光性和趨化性,對糖醋酒等發酵物尤為敏感。卵多產於葉背的葉脈分叉處,以茂密、濃綠的作物產卵較多,堆產,卵塊常覆有鱗毛而易被發現。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後則開始分散,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當食料不足或不當時,幼蟲可成群遷移至附近田塊危害,故又有"行軍蟲"的俗稱。斜紋夜蛾發育適溫為29~30℃,一般高溫年份和季節有利其發育、繁殖,低溫則易引致蟲蛹大量死亡。該蟲食性雖雜,但食料情況,包括不同的寄主,甚至同一寄主不同發育階段或器官,以及食料的豐缺,對其生育繁殖都有明顯的影響。間種、複種指數高或過度密植的田塊有利其發生。天敵有寄生幼蟲的小繭蜂和多角體病毒等。
各蟲態的發育適溫度為28℃~30℃,但在高溫下(33~40℃),生活也基本正常。抗寒力很弱。在冬季0℃左右的長時間低溫下,基本上不能生存。斜紋夜蛾在長江流域各地,危害盛發期在7~9月,也是全年中溫度最高的季節。
- 發生規律
1.年發生代數 一年4-5代,在山東和浙江經調查都是如此。以蛹在土下3-5厘米處越冬。
2.活動習性 成蟲白天潛伏在葉背或土縫等陰暗處,夜間出來活動。每隻雌蛾能產卵3-5塊,每塊約有卵位100-200個,卵多產在葉背的葉脈分叉處,經5-6天就能孵出幼蟲,初孵時聚集葉背,4齡以後和成蟲一樣,白天躲在葉下土表處或土縫裡,傍晚後爬到植株上取食葉片。[1]
3.趨性 成蟲有強烈的趨光性和趨化性,黑光燈的效果比普通燈的誘蛾效果明顯,另外對糖、醋、酒味很敏感。
4.生育與環境 卵的孵化適溫是24℃左右,幼蟲在氣溫25℃時,歷經14-20天,化蛹的適合土壤濕度是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蛹期為11-18天。
物種危害
斜紋夜蛾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在蔬菜中對白菜、甘藍、芥菜、馬鈴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絲瓜、冬瓜以及藜科、百合科等多種作物都能進行為害。在分類中屬於鱗翅目夜蛾科。它主要以幼蟲為害全株、小齡時群集葉背啃食。3齡後分散為害葉片、嫩莖、老齡幼蟲可蛀食果實。其食性既雜又為害各器官,老齡時形成暴食,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害蟲。
斜紋夜蛾主要以幼蟲為害,幼蟲食性雜,且食量大,初孵幼蟲在葉背為害,取食葉肉,僅留下表皮;3齡幼蟲後造成葉片缺刻、殘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蠶食花蕾造成缺損,容易暴發成災。幼蟲體色變化很大,主要有3種:淡綠色、黑褐色、土黃色。
防治方法
- (1)農業防治。①清除雜草,收穫後翻耕曬土或灌水,以破壞或惡化其化蛹場所,有助於減少蟲源。②結合管理隨手摘除卵塊和群集危害的初孵幼蟲,以減少蟲源。
- (2)生物防治。利用雌蛾在性成熟後釋放出一些稱為性信息素的化合物,專一性地吸引同種異性與之交配,而我們則可通過人工合成並在田間緩釋化學信息素引誘雄蛾,並用特定物理結構的誘捕器捕殺靶標害蟲,從而降低雌雄交配,降低後代種群數量而達到防治的目的。使用該技術不僅在靶標害蟲種群下降和農藥使用次數減少的同時,降低農殘,延緩害蟲對農藥抗性的產生。同時保護了自然環境中的天敵種群,非目標害蟲則因天敵密度的提高而得到了控制,從而間接防治次要害蟲的發生。達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低碳經濟和生態建設要求。
- (3)物理防治。①點燈誘蛾。利用成蟲趨光性,於盛發期點黑光燈誘殺,②糖醋誘殺。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糖∶醋∶酒∶水=3∶4∶1∶2)加少量敵百蟲誘蛾。③柳枝蘸灑500倍敵百蟲誘殺蛾子。
- (4)藥劑防治。交替噴施21%滅殺斃乳油6 000~8 000倍液,或50%氰戊菊酯乳油4 000~6 000倍液,或20%氰馬或菊馬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功夫、2.5%天王星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3 000倍液,或80%敵敵畏、或2.5%滅幼脲、或25%馬拉硫磷1 000倍液,或5%卡死克、或5%農夢特2 000~3 000倍液,2~3次,隔7~10天1次,噴勻噴足。[2]
- 【生物學特性】從中胸至腹部第8節上每節均有1對黑褐色半月形斑紋。在廣東地區斜紋夜蛾世代重疊嚴重,無越冬現象。第一代常見於4月初,成蟲有趨光性。幼蟲多在傍晚取食,3齡幼蟲開始進入暴食期,危害突然增大。
- 【預防控制措施】利用成蟲趨光性,持續使用黑光燈對成蟲進行誘殺。在幼蟲進入3齡暴食期前,使用斜紋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200億PIB/克水分散粒劑12000~15000倍液噴施,45%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澆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