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赤峰錦蛇
圖片來自qzsxy

赤峰錦蛇學名Elaphe anomala)為游蛇科錦蛇屬爬行動物,俗名烏松、大烏草、烏蟲、家蛇[1]

分布於朝鮮以及中國大陸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江蘇浙江湖南安徽等地,一般生活於平原、山區、丘陵、塘邊、橋下、林邊、田園、柴草堆、破舊房屋及住宅屋頂。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15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赤峰

目錄

形態特徵

體背棕灰色,前段無斑紋或有極不明顯的暗白色橫斑,從中段開始具有黃橫斑,兩側呈不規則分叉,體後段及尾部具更明顯的黃色橫斑。腹面淺黃或鵝黃色,雜有黑色斑點。

描述依據標本 遼寧寬甸、瀋陽、東陵、千山、大石橋、北鎮、本溪、清原、義縣、鐵嶺、遼陽、棋盤山、撫順、山由岩、醫巫22雄19雌3幼,河北1雄,甘肅合水2雄1雌,湖北1雄,湖南2雄,江蘇連雲港1雄,浙江慈谿1雄1雌,共30雄21雌3幼54號標本。

形態描述 全長(1500-2000)mm的大型蛇種。雄性最長(1800+270)mm(遼寧瀋陽),雌性最長(1925+275) mm(遼寧棋盤山)。體色斑從幼體至成體變化較大。成體頭背棕灰或棕褐色,向後逐漸顏色變深,體中段以後棕黑色。自體中部向後直至尾端具有灰黃或土黃色斜行橫斑,該橫斑在兩側作不規則分叉,導致前後斑在側面相連,橫斑寬約2-4個鱗列,斑間隔約4-5個鱗列。腹面鵝黃色、乳白或灰白色,腹鱗兩側具黑斑。上下唇鱗鵝黃或乳白色,鱗片的後緣具細黑邊;亞成體體色略淺於成體,橫斑自頸部開始可顯見,到中段以後更為明顯;幼體色斑更鮮艷,背面棕褐色,自頂鱗縫後端開始向枕部兩側有一醒目的暗黃色倒「V」字形斑。鼻孔與眼之間有一淺色斑紋。瞳孔圓形,自眼後到口角有一帶狀黑斑。自頸部至尾端具有暗黃色橫斑,橫斑兩側作不規則的分叉,橫斑占1-3.5個鱗列,斑間隔為5-8個鱗列。在第一橫斑向前的兩側有一暗黃色或淡褐色的細縱紋。上下唇鱗乳白色,鱗後緣具黑邊。頷部乳白色,腹面蒼灰色,綴有黑斑點,腹面的兩側黑斑明顯。頰鱗1;眶前鱗1,眶後鱗2;顳鱗2(3)+3(2);上唇鱗8, 3-2-3式;下唇鱗9-11,前4-5片切前額片;背鱗23 (22、21、20、25)-23 (22、21、20、19)一19 (18、17),中央15-19行有微弱起棱,體後段起棱較為明顯;雄性腹鱗203-222,平均208片,雌性210-225,平均215片。肛鱗二分,尾下鱗雙行,雄性58-75,平均69對,雌性54-72,平均65對。

上頷齒13-14枚。

文獻記載:河北省有標本眶後鱗1片,前顳鱗1片或後顳鱗1片的,雄性尾下鱗達77對,少數標本尾下鱗部分單片(Pope, 1935);北京有2號標本肛鱗完整(Stejneger,1925);北京有標本(沒有註明性別)尾下鱗77對(張春霖,1932:1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