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牡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賞牡丹》 |
作品名稱: 《賞牡丹》 創作年代: 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劉禹錫 |
《賞牡丹》[2]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劉禹錫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此詩乃讚頌牡丹之作,其讚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藥和芙蕖。芍藥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讚頌牡丹,乃用「芍藥妖無格」和「芙蕖淨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芍藥」,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 (王禹傅《芍藥詩序》)。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藥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着主觀感情,把芍藥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淨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裡暗示了牡丹兼具妖、淨、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這首詩本來是《賞牡丹》,可落筆卻不先說牡丹,而先對芍藥和芙蕖進行評賞。首句寫芍藥,這種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兒,較之牡丹更早為人們所喜愛。《詩經》就寫到過周朝鄭國的男女以芍藥相贈的歡樂場面,而同時期卻不見有關牡丹的記載。所以宋代韓琦在《北第同賞芍藥》中寫道:「鄭詩已取相酬贈,不見諸經載牡丹。」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習俗也在不斷地變化。到了唐代武則天執政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以至於有人將牡丹比為君王,把芍藥比作近侍。芍藥地位的下降,劉禹錫認為其格調不高,所以說芍藥雖妖嬈而無格。
這短短四句詩,寫了三種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詩人豐富的審美思想。詩人沒有忘記對芍藥與荷花美好一面的讚譽,卻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無窮。作為花木,本來無所謂格調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詩人用擬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動地把自然美變成了藝術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詩詞正文
“ | < 庭前芍藥妖無格,
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3] > |
” |
— <《賞牡丹》>,<古詩文網> |
譯文
庭前的芍藥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4]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