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孝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賀孝忠(1932年-)浙江省鎮海人,出生於戲曲藝人之家,一級琴師、作曲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
生平
自幼喜愛音樂,10歲起從事越劇音樂工作。先後在上海永安遊樂場女子越劇班、大世界永樂越劇團等任司鼓、打擊樂。16歲開始拉主胡。1949年進雲華越劇團,次年起加入合作越劇團,與戚雅仙、畢春芳共事40年。50年代中期開始兼搞作曲。1959年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作曲專業。1979年任專職作曲。其主胡伴奏 技藝嫻熟、托腔細膩精緻、過門靈活多變、剛柔相濟、別具一格,極好地烘託了演員的唱腔和表演。
他堅持技法要服從主題思想、劇情、人物性格,從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發展。早在50年代初,就探索研究移指法,解放了把位。1951年在《婚姻曲》開篇中,創造了[尺調]定弦的[四工調]拉法(即「仿四工」),以及《樓台會》中的下三把位高難度的華彩性過門。在托腔保調的研究上,找到了理論和科學依據。在他的嚴格要求和推動下,使劇團擁有一支配合默契、別具風格的樂隊,在越劇界有口皆碑。
譜曲百餘部
在1981年上海市首屆戲劇節上,由他作曲併兼拉主胡的《玉蜻蜓》獲作曲獎和樂隊演奏獎。共為40餘部大戲作曲,另外為小戲和其他劇種譜曲共約百餘部,不少作品都已成「合作風格」的代表作。如《玉蜻蜓》、《紅色醫生》、《還魂記》、《血手印》、《玉堂春》、《光緒皇帝》等戲,為戚、畢流派唱腔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對戚、畢第二代傳人周雅琴、楊文蔚、朱祝芬和第三代傳人金靜、董蓓芬的培養都有較大貢獻。自1983年起,多次與戚雅仙、畢春芳等赴香港演出。
數次被評為市、區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撰寫的論文《越劇伴奏藝術》被收進《重新走向輝煌》一書。曾任靜安區第七、八屆政協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上海市文化局總支委員、靜安越劇團副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