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貨運飛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貨運飛船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貨運飛船

實質: 航天器

用途: 運送貨物到達太空

主要任務: 向空間站補給食品,儀器設備等

使用次數: 一次

貨運飛船是一種專門運送貨物到達太空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主要任務是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設備等。貨運飛船是一種專門運送貨物到達太空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它是國際空間站補給物資的重要運輸工具,也是空間站的地面後勤保障系統。除日本的空間站轉運飛行器外,還有俄羅斯的"進步"飛船、歐洲的自動貨運飛船(ATV)等。

2015年2月15日,歐洲航天局宣布該機構向國際空間站發射的第五艘也是最後一艘自動貨運飛船(ATV)"喬治·勒邁特"號當天如期完成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並在可控情況下在南太平洋無人區上空的大氣層中焚毀。[1]

主要任務

一是補給空間站的推進劑消耗,空氣泄漏,運送空間站維修和更換設備,延長空間站的在軌飛行壽命;

二是運送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間站航天員在軌中長期駐留和工作;

三是運送空間科學實驗設備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間站具備開展較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的條件。

代表型號

俄羅斯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

截止到1993年底,俄羅斯進步號系列貨運飛船已發展兩代,共發射進步號42艘,進步M號20艘。它與空間站對接完成裝卸任務後即自行進入大氣層燒毀。這種飛船由儀器艙,燃料艙和貨艙組成。它可自行飛行4天,與空間站對接飛行可達2個月。

日本太空貨運飛船

日本首艘太空貨運飛船——空間站轉運飛行器1號(HTV1)於2009年9月11日凌晨從日本南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升空。9月17日,飛抵國際空間站並與之對接。補給物資後,從空間站脫離,在沖入地球大氣層時燃燒殆盡。

歐洲自動貨運飛船

歐洲航天局製造的ATV自動貨運飛船運貨能力接近8噸,大於俄羅斯的「進步」貨運飛船。ATV飛船除了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外,還可用作太空拖船,在必要時幫助國際空間站提升軌道。在必要時幫助其躲避太空垃圾

航天器

航天器(spacecraft),又稱空間飛行器、太空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律在太空運行,執行探索、開發、利用太空和天體等特定任務的各類飛行器。航天器基本上都在太陽系內運行。

2020年9月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 。9月6日,中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成功着陸 。

歷史發展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1號",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蘇聯航天員Ю.А.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第一個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個兼有運載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特徵的飛行器是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航天器為了完成航天任務,必須與航天運載器、航天器發射場和回收設施、航天測控和數據採集網與用戶台站(網)等互相配合,協調工作,共同組成航天系統。航天器是執行航天任務的主體,是航天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搭載着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中國航天史迎來又一個里程碑,而這也是中國航天日的由來。

1972年3月,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在1986年10月越過冥王星的平均軌道,成為第一個飛出太陽系的航天器。

2020年9月4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 。9月6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航天器,在軌飛行2天後,成功返回預定着陸場 。

2021年11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工程學研究指出,在電推進系統中使用碘而不是更貴也更難儲存的氙氣,或能提升航天器的性能。碘動力航天器首次完成在軌測試,加快航天業對替代推進劑的接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