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貨幣非中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貨幣非中性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貨幣非中性與貨幣中性論相對,是關於貨幣在經濟中的作用問題的一種理論,指名義貨幣供給量的變動能夠引起相對價格和利率的變動,從而引起消費或投資方式的變化,進而改變經濟中的實際變量。這是因為,從短期來看,價格不可能立即隨貨幣數量的變動而同比例的變動。相反,各類價格會以不同的速率對某種貨幣變化做出反應,進而影響相對價格體系並對就業和產出產生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價格水平的變化會造成實際收入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分配的變化,價格的驟然下跌會導致債務人的大批破產,對國民經濟產生有害的影響。

短期貨幣非中性

短期貨幣非中性是凱恩斯主義貨幣理論的一個基本特點,這一特點產生於下述論斷:在經濟中存在大量失業的狀況下,價格並不隨貨幣數量的增加而同比例上漲,由此而造成的實際貨幣數量的增加將導致利率下跌,並因此而使投資和國民收入水平增長。短期貨幣非中性也是現代貨幣主義者的基本信條,米爾頓·弗里德曼指出:在短期內,如5~10年間,貨幣變動會主要影響產出;另一方面,在幾十年內,貨幣增長率則主要影響價格。

貨幣中性的定義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的簡述,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總體來看,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只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影響實際產出水平,因而貨幣是中性的。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貨幣供給變動並不影響真實變量的觀點。

貨幣中性與非中性

貨幣中性與非中性的本質

到底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的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是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爭論,也是凱恩斯學派(新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派)與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實際經濟周期學派)的爭論。爭論的本質源於不同學派對經濟體的關鍵特徵的理解存在顯著的差異。

古典學派認為經濟體不存在任何摩擦(不存在信息摩擦以及行動摩擦)。其中信息摩擦指的是經濟體中代理人不知道央行真實的貨幣供給量,也不知道總體的物價水平,信息是不完全的;沒有信息摩擦,則意味着代理人知道央行真實的貨幣供給量以及總體物價水平。行動摩擦指的是代理人在調整價格、工資時的意願程度和調整能力存在不足;行動沒有摩擦指的是代理人調整價格、工資有意願且有能力。因此,貨幣中性從這個角度看,指的是經濟體不存在信息摩擦和行動摩擦,也即公眾對貨幣供給量有非常準確信息,同時在掌握信息之後有意願且有能力調整工資物價,此時貨幣是中性的。只要經濟體存在信息摩擦或者行動摩擦,貨幣即是非中性的。關於信息摩擦的重要來源,Lucas的供給曲線模型講得非常清楚,更多的人熟悉的是行動摩擦,是凱恩斯學派(新凱恩斯主義)最核心的內容,凱恩斯認為是工資、價格剛性,後來者進行了一定的弱化認為是工資、價格粘性。

貨幣中性與非中性的折中觀點

目前,關於貨幣中性和非中性的爭論非常多,這裡不再長篇大論論述,折中的一個結論是(圖2):貨幣在短期是非中性的,長期是中性的。這裡的短期和長期是宏觀經濟學慣有的區分,其實不完全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對經濟體靈活程度、彈性的一個說法。短期指的是信息不完全存在摩擦,工資和物價調整也不完全也存在摩擦的一個時期;長期則是不存在這兩種摩擦的情形。因此,貨幣既是中性也是非中性的,這依賴於對經濟運行特徵的看法。

貨幣中性與非中性的一個解釋

那麼,為什麼存在信息摩擦和行動摩擦,或者說存在工資價格粘性,貨幣就是非中性的呢?原因在於一旦微觀經濟個體的工資價格不是靈活調整的,當貨幣供給量增加時,經濟中的實際貨幣餘額會增加(經濟體中個體財富會增加),企業會增加投資、居民會增加消費,進而提高產出;如果工資、價格與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幅度一致,則實際貨幣餘額沒有任何變動,企業和居民的經濟行為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貨幣

貨幣是指在商品或勞務的支付中或債務的償還中被普遍接受的一般等價物,其職能包括價值尺度、交易媒介、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

貨幣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我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1.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5.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6.由手工鑄幣向機製紙幣的演變

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

狹義貨幣M1=C+D。其中,C(currency)表示通貨,即流通中的貨幣,包括紙幣和硬幣,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以外的現金,也就是公眾手中的現金;D(demand deposits)表示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是指非銀行客戶在存款類金融機構賬戶上可以簽發支票的活期存款類別。M1是狹義貨幣供應量,它代表了現實購買力,反映了居民和企業資金的鬆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所以,M1是一國中央銀行調控的主要指標之一。

廣義貨幣M2=M1+S+T。其中,S(savings)表示居民儲蓄存款;T(time deposits)表示單位定期存款。廣義貨幣M2擴大了貨幣的範圍,不僅反映現實購買力,還反映潛在購買力。M2流動性偏弱,但反應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因此,M2也成為一國中央銀行關注的指標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