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石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象鼻山石刻 |
中文名;象鼻山石刻 著名景點;水月洞壁 景點級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桂林市 |
象鼻山石刻是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石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國2件。無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有題詩、填詞、題榜、銘文、傳記、營繕紀事、跋刻名人作品等。[1]
水月洞壁
水月洞石壁上兩幅巨大的摩崖, 是宋乾道二年(1166)張孝祥的《朝陽亭記》和《朝陽亭詩》。《記》文大意是, 張孝祥與好友張維, 朱元順來游, 張維酷愛此處山水, 留連忘返, 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 便在岩前建亭。亭竣工後, 再次來游, 張維要張孝祥給亭起名, 張孝祥想起他們在建康(今南京)共事時也曾建過亭, 取名「朝陽」, 以示張維「學業足以鳳鳴於天朝」。於是仍舊用「朝陽」二字給新亭起名, 並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陽洞。他認為這是件有紀念意義的事, 便把他在建康時寫的《朝陽亭》詩, 和後來在桂林寫的步原韻兩首, 一起刻在在《朝陽亭記》旁邊。乾道九年(1173), 范成大任廣西經略安撫使, 認為水月洞之名自古流傳, 十分恰當,而朝陽洞之名隱山又早有了, 不宜重複, 應恢復水月洞名稱, 便特地刻《復水月洞銘》於石壁, 並在序言中寫道: "百世之後尚無改也」。
水月洞內還有宋代張維、張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詩詞, 都屬佳作。宋慶元三年(1197), 杜思恭刻《陸游詩札》, 為後人留下了陸游的珍貴手跡。紹定四年(1231)張茂良的《趙公德政碑》, 是研究趙崇模這位 歷史人物的珍貴資料。張釜《范藻等五人水月洞題名》、陳疇《水月洞題記》、卓樗《趙繇夫等二十一人水月洞題名》, 均為較好的書法作品
象眼岩
出水月洞,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岩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岩,象山南北兩洞 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風景的絕妙窗口。
劍柄塔
山頂有明代所建普賢塔, 為喇嘛式實心磚塔, 高13.6米。基座北面, 嵌有青石一方, 平雕「南無普賢菩薩」之像。遠看塔似劍柄, 又像寶瓶, 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
灕江雙月
與穿山、塔山分布灕江兩岸, 山形、塔影、明洞構成美麗的「三山景色」。站在象鼻山公園愛情島上遠望,穿山公園的穿山月岩與象鼻山水月洞遠近相映, 呈現「灕江雙月」的奇景。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象鼻山石刻有哪些形式?,百度知道 , 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