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譚麗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譚麗娟, 女,浙江義烏東河村人,1937年1月出生於江蘇鎮江。國家一級演員。歷任浙江歌舞團副團長、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文聯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合唱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席、浙江省聲樂學會會長、北京聲樂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藝術委員會委員等職。現任浙江歌舞總團藝術指導。浙江歌舞劇院藝術指導。終身享受國務院津貼[1]

人物簡介

譚麗娟,浙江義烏東河村人,1937年1月出生於江蘇鎮江。

1956年起從事聲樂工作。

1956年參加了由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音樂周並在中南海專場為中央領導演出。

1957年參加「上海之春」演出。

1959年參加由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國慶十周年演出。

1960年代前往上海聲樂研究所進修,從師於林俊卿教授,歌唱藝術得到了較大發展,在歌劇《洪湖赤衛隊》《奪印》《紅松下》等歌劇中扮演過角色。

1964年參加「上海之春」演出。

1979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演唱了《西湖為什麼這樣美》。

1985年由文化部、中國音協舉辦的聶耳、洗星海作品比賽(擔任領隊)。

1986年任華東六省一市民歌比賽評委。

1989年,浙江電台《文藝二十分鐘》節目作了專訪。

1990年浙江電台、浙江經濟電台介紹了譚麗娟的藝術生涯及代表歌曲。

2007年12月2日晚,浙江音樂廳,早就退居二線的譚麗娟「重出江湖」,率領她的學生們合開了一場「譚麗娟師生音樂會」。[2]

2015年1月,擔任浙江藝術職業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成立「譚麗娟、馬建華、陳紅冰聲樂專家工作室」。[3]

2018年,擔任第五屆香港國際音樂節比賽浙江賽區評審團主席[4]

人物經歷

1956年從事聲樂工作,50年代以演唱浙江民歌為主,如《韭菜歌》、《小弟歌》、《採茶歌》等,為進一步提高演唱水平,吸收民族傳統戲曲中的精華,50年代末,先後去浙江紹劇團、浙江婺劇團、浙江評彈團,向老藝人學習各種唱腔,從而增強了聲音的表達力。

60年代初,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被送到上海聲樂研究所進修,從師於林俊卿教授,歌唱藝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音域寬了,表達力增強了,不僅能唱民歌,還能唱中國歌劇選段及外國歌劇詠嘆調等。在上海進修時,直接向趙開生學習由他譜曲的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運用了科學的發聲方法,結合評彈的吐字、行腔、歸韻等,較成功地演唱了這首歌曲,得到了觀眾的好評。1962年2月27日杭州日報以《一曲難忘--聽譚麗娟演唱"蝶戀花"》為題,發表評論文章。 60年代,除獨唱外,還演過歌劇,塑造的劇中人物有《洪湖赤衛隊》中的韓英、《奪印》中的何書記、《紅松下》中的女紅軍等。

榮譽成就

從藝數十年來,參加了1956年由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音樂周,並在中南海專場為中央領導演出,1957年和1964年的"上海之春"演出,1959年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國慶十周年演出。197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演唱了《西湖為什麼這樣美》。1985年由文化部、中國音協舉辦的聶耳、洗星海作品比賽(擔任領隊)。1986年任華東六省一市民歌比賽評委。同時,還曾為幾十個國家元首演出,先後出訪過索馬里埃及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塞內加爾摩洛哥日本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先後發表過《周總理教我唱蝶戀花》(刊登在1989年3月的《浙江日報》)、《我唱的第一首歌》、《輔導業餘聲樂的幾點體會》、《人民,哺育我成長的母親》、《訪非之憶》等文章。著有《以心而歌》一書。

1989年浙江電台"文藝二十分鐘"節目中作過她的專題介紹。1990年浙江電台、浙江經濟電台錄製專題40分鐘,介紹了她的藝術生涯及演唱歌曲。《浙江日報》、《文化娛樂》雜誌、《江南》雜誌等先後刊登了《民歌姐妹留"良種"--記譚麗娟和她的民歌姐妹們》、《以心而歌--歌唱家譚麗娟寫真》、《前奏》等評論文章和報告文學。[5]

參考資料

相關閱讀

1.為時代放歌,藝術即是生活 2019-04-30 11:50:39 來源:- IT商業新聞網 

2.烏傷名苑|歲月如歌 以樂而樂 訪義烏籍女高音歌唱家譚麗娟

3.唱着周總理關懷指點的《蝶戀花》 譚麗娟即將告別從藝50年的舞台·杭州日報 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