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謝希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謝希德
出生 (1921-03-19)1921年3月19日
福建泉州
逝世 2000年3月4日(2000-03-04)(78歲)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謝希德
  • 外文名稱: Xide Xie
  • 國 籍: 中國
  • 祖 籍: 
  • 出 生 地:福建泉州
  • 出生日期:1921年03月19日
  • 職 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
  • 代表作品:《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群論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
  • 主要成就:'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0年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

謝希德

謝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福建泉州人,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上海杉達學院原校長。 1946年謝希德從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後進入上海滬江大學任教;1947年赴美國史密斯學院留學;1949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她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專攻理論物理;195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即謀劃回國;1952年繞道英國回到中國並被分配到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56年被國務院調到北京大學聯合籌建半導體專業組;1958年夏謝希德又調回復旦大學,參加該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聯合主辦的技術物理研究所,並任該所副所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1981年獲美國史密斯學院、美國紐約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1983年1月出任復旦大學校長;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0年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出任上海杉達大學校長;2000年3月4日逝世於上海,享年79歲。 謝希德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物理學科研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科教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學會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貢獻。

人物生平

1921年3月19日,謝希德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在謝希德小時候,父親的書房是她最愛逗留的地方,書櫃裡的書是那樣地吸引她,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她都愛翻開來看一看、讀一讀。越看,她知識越長進;越看,她求知的興趣就越濃。她對書櫥都很熟悉。有一次她父親出差在外打來了一份電報,當時電報局沒有翻譯電報字碼的業務,得由收報人自己去譯,所以很多家庭都備有一本電報明碼檢字的小冊子,以備不時之需。正當老祖母為找不到明碼本而焦急時,小小的謝希德卻輕而易舉地從一大堆書中找了出來,喜得祖母誇獎不已。

初中二年級,謝希德轉學到北京貝滿女中就讀。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踐踏華北,謝希德全家隨父親南下逃難到了貴陽。中華民族遭到了劫難,謝希德除了遇到國難外,又受到了另一種劫難——病魔的折磨,股關節結核病使她臥床不起而輟學了。30年代的結核病猶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認為是一種不治之症,多少患者因喪失信心而倒下。這對年輕的謝希德——正準備跨進大學校門的女孩子來講當然是一個極大的打擊。但她並未在病魔前低頭。當曹天欽第一次去信慰問時,他得到的回信中絲毫沒有低沉的語氣;謝希德在信中暢談了自學英文和數學的心得,並講到該有鷹擊長空的志氣。4年後,謝希德離開病榻,重新站了起來。

1946年,從廈門大學數理系畢業後,曾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

1947年,赴美國史密斯學院留學,1949年在史密斯學院獲碩士學位。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來,她心情無比激動,下定決心,一旦學業結束即行回國。以後她又轉入麻省理工學院,專攻理論物理。

1951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即積極謀劃回國。她冒着風險,通過朋友的幫助,終於在1952年繞道英國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國後即被分配到上海復旦大學物理系任教授。短短5年間,謝希德一共開設了固體物理、量子力學等8門課程,在培養學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1956年5月,謝希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她被國務院調到北京大學聯合籌建半導體專業組,在北大的日日夜夜,她全身心地投入看文獻、寫講稿、查閱國外資料的緊張工作之中。為了使半導體事業在我國早日生根開花,她一方面繼續指導她由上海帶來的兩名研究生;另一方面,她又與著名物理學家黃昆合作,潛心編著《半導體物理》一書,為培養這方面的人才提供必備的教材。經過一整年的時間,《半導體物理》終於問世了,這也是我國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經過謝希德和她的同事們兩年的培養,共培育了300多名半導體人才,分赴我國第一批半導體科研單位和生產第一線,在實踐中迅速成為業務骨幹。謝希德出色地完成了半導體專業組的工作。

1958年夏,國家為培養固體物理專門人才,謝希德又調回上海復旦大學,參加該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聯合主辦的技術物理研究所,並任該所副所長。建所以後,工作千頭萬緒。研究生們的論文她要審定,翻譯的外文她要幫助校閱,她自己分擔的科研項目和選定的論文都要繼續進行,有時為應兄弟科研單位邀請做學術輔導報告,忙不過來只好"開夜車"。有時她在上班的公共汽車上竟然睡着了,有時在講課中眼前發黑,暈倒在地。一直工作到1962年,為培養我國固體物理專門人才貢獻了她的青春和才華。

1963年至1965年,謝希德和她的助手們開展了對硒化鋅、銻化銦等的研究,獲得初步成果。他們先後在《物理學報》和《復旦大學學報》發表一系列關於群論在固體物理研究中應用的科學論文。

1965年冬,謝希德作為中國固體物理代表團團長,出席了英國物理學會固體物理學術會議。回國後,她繼續籌建現代化實驗裝置,開展固體能譜的研究。

1966年8月,謝希德患了乳腺癌。不久,"文革"開始了,她的科研權利被剝奪。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謝希德煥發了科學青春。

198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

1981年,謝希德獲美國史密斯學院、美國紐約學院榮譽博士。

1982年9月,她被中共12大選為中央委員。

1983年1月,謝希德被選為上海復旦大學校長後,為加快調整、改革步伐,辦好這所師生員工達萬人的重點大學,首先研究、審定了學校發展規劃。她除了治校育人外,還經常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可見她是多麼的忙碌啊。

1985年,謝希德獲英國里茲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86年獲美國南哈德萊——荷約克學院、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1987年又獲美國貝洛特學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馬巴尼分校榮譽博士學位。

1989年 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0年 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國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杉達大學校長。

2000年3月4日 逝世於上海。

後因病於2000年3月4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79歲。

原在上海交通大學的周同慶曾請謝希德去交大任教,由於院系調整,她同周同慶一起來到復旦大學物理系。在這裡,她承擔了極其繁重的教學任務,從1952年到1956年,先後主講6門基礎課和專業課,且都編寫了教材和講義。她善於組織課程內容,講課切合學生實際,由淺入深,信息量大,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使學生們深得教益。現在中國許多中年科技骨幹,如方守賢、丁大釗、王啟明等都是她當年的門生。在她努力下,復旦大學於1955 年開設了固體物理專門化,致力於半導體物理的發展。1960~1962年間,她同方俊鑫合作,編寫了《固體物理學》(上、下冊)一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深受國內各大學師生歡迎。80 年代,這部書重新修訂,謝希德增寫了《非晶態物質》一章,保持原書特色,既系統講述本學科的基礎內容,又介紹各主要分支的發展概況。1988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

1956年秋,為了實現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北大、復旦、南京大學、廈大、吉大等5所大學的物理系的部分師生匯集於北大,共同創辦半導體物理專門化。黃昆任教研組主任,謝希德任副主任。他們通力合作,撰寫了一部專著《半導體物理學》,195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在當時國際上是一部學術水平很高的權威性著作,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半導體科技骨幹人才及時作出了貢獻。令人欽敬的是她為了科學事業,放下出生才5個月的小孩,交給愛人曹天欽照料,毅然去北大工作。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於1958年創辦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並任副所長(1958~1966)。在她精心指導和組織下,堅持應用技術和基礎研究並重,為上海半導體工業發展和基礎研究創建了必要的條件,培養了一支隊伍。當時實驗技術人員非常缺乏,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術物理中專,培養實驗員,後來這批人都補齊了大學課程,成為得力的科技人才。當年提前畢業參加建所的大學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學礎。

60年代初,國際上硅平面工藝興起,她和黃昆敏銳地看到這將促進半導體技術和物理的迅猛發展,聯名建議開展固體能譜研究,並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共同承擔。1962年11月,她晉升為教授。在她指導下,復旦建立了順磁共振等當時先進的實驗技術。她招收研究生,開設「半導體理論」和「群論」課,編寫講義,指導研究生從事空間群矩陣元選擇定則、應變條件下半導體載流子迴旋共振理論、間接隧道效應理論、半導體能帶計算等項科研課題。1966年夏,在北京召開的暑期物理討論會上,她作了能帶計算成果的報告,與各國學者進行交流。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祖國又有了希望。1977年8月,當時分管科學教育的鄧小平,在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建國後17年,教育戰線、科研戰線的主導方面是紅線,中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自覺地為社會主義服務。我們要尊重腦力勞動,尊重人才。1978年3月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強調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給知識分子莫大的鼓舞。正如郭沫若所說的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全國自然科學規劃會上,謝希德報告了她的科學調研,以殷實的材料說明在固體物理、材料科學和量子化學之間正在形成新的邊緣科學即表面科學,其基礎是表面物理,基本內容包含三個部分:一是確定表面的原子成分;二是表面原子結構和成鍵性質;三是表面電子態和各種特殊的物理性質。她還闡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術和科學發展以及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重要關係,提出在中國發展表面物理的倡議。這個報告得到與會科學家的讚賞。她的倡議得到國家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返校後,她立即着手籌建以表面物理為研究重點的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在短時間內,在原有物理系和核科學系的基礎上建立了8個研究室。

1978年9月,謝希德又擬訂計劃,組織兩個系列的學術報告討論會,一是表面物理,系統講述表面物理的基礎內容和發展前景;二是固體能帶理論。她安排好報告人並開列參考文獻供報告人準備之用。7個多月,她帶病親自組織報告30多次。在此基礎上還舉辦了全國性的表面物理討論班。

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委託復旦大學物理系和現代物理研究所舉辦的固體理論討論班,1979年3月在復旦舉行,由副校長兼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謝希德主持並親自作幾個學術報告,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84所高校和科研單位的170多位代表參加了討論班,主題是「群論」和「固體能帶理論」,時間長達一個月之久,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W.科恩(Kohn)來華講學,回國後評論說:「謝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選擇,在復旦大學開展表面物理研究」。多年的努力和在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現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實驗室於1990年經國家計委組織專家評審,被確定為國家應用表面物理開放實驗室。在謝希德指導和王迅的努力下,該實驗室在化合物半導體GaAs和InP的極性表面結構和電子態,表面界面結構,Si/Ge超晶格的生長機制和紅外探測器件、多孔硅發藍色光、藍色激光材料研製,鍺量子點的生長和研究,磁性物質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由於她與同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謝希德和張開明、葉令及蔣平等共取得4項科研成果。這就是「半導體表面電子態理論與實驗之一」、「鎳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論研究」、「金屬在半導體表面吸附及金屬與半導體界面電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與異質結構電子性質的理論研究」,分別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在指導研究生方面,據不完全統計,自1978年以來,已培養了博士15名,碩士10多名。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她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的獲得者之一。

80年代初,美國著名科學家,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J.巴丁(Bardeen)率團訪華。他回國後稱讚說:「在中國科學界中,謝希德教授是屬於最有影響的人士之一。」

由於謝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國際學術交流方面的卓越貢獻,使她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讚譽,享有崇高的聲望。她被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1978~1991),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院士)、兩度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區的13所大學分別授予她名譽科學博士、名譽工學博士和人文科學博士1987年6月接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abany分校授予名譽博士時,《今日美國》報社記者採訪她,稱她為「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1986年她被選為美國物理學會的名譽會員(Fellow)。1988年她又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0年被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外國院士。《表面科學》等6種國際學術雜誌請她擔任顧問和編委。她也是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半導體委員會委員(1987~1993),先後擔任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的顧問和程序委員會委員,1990年當選為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十一屆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主席。會議於1992年8月召開,中外專家500餘人出席這屆大會,報送的論文達900多篇。這是第一次在亞洲發展中國家召開的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這次會議為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界提供了一個直接接觸國際科技前沿領域的良機,對中國半導體學科的發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養,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謝希德在與國際科技界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中,顯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幹,為振興中華、建設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自1983 年起她每年都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回來後必向物理系師生作介紹,並撰文講述當年物理學前沿的重要發展。她多次應邀出國參加各種會議,作有關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學術報告外,還作有關中國科學、教育、婦女、人口和環境等方面的報告,足跡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蘭、匈牙利、希臘、泰國、委內瑞拉等國。

謝希德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和表面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學術界、教育界的尊敬。1991年3月19日欣逢她七十大壽,又值她在復旦大學執教40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聯名發來賀電。國際著名的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和A.薩拉姆(Aalam)分別發來賀電。國家教委也致電祝賀。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馮端寄來熱情洋溢的賀信。國內外知名學者撰寫了26篇學術論文,匯編成《表面物理學及有關課題》文集,以熱烈和由衷的慶賀,由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

1986年在原有講義基礎上又進行改寫,出版了專著《群論及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此書現已成為國內許多大學研究生的教材,使學生較容易掌握群論這樣抽象的數學工具,受到師生們的好評。 籌建美國研究中心

1985年,謝希德校長意識到中國和美國之間,存在着許多研究和交流的缺陷,便有成立美國研究中心的想法。同年2月1日,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經批准成立,謝老兼任中心主任,這在全國高校中應屬首創。

在建造中心大樓的過程中,為解決資金問題,謝希德四處奔波,尋求支持。有一次,謝希德去見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主席康迪,希望在資金問題上得到他的幫助。康迪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她都是波斯頓「紅短襪」棒球隊的球迷,謝希德也深知這一點。兩人在見面握手以後,謝希德張口就提「老朋友,『紅短襪隊』最近賽事如何」,康迪聽了非常高興,兩人無形之中也親近許多。聊着聊着,謝希德很自然地就將話題轉到美國研究中心籌資的事上。後來,康迪果然不負謝希德之望,在項目投資上出了不少力。就這樣,經過好幾年的爭取,復旦終於從各方籌集到400萬美元,美國研究中心大樓得以於1990年4月3日破土動工。

1995年,美國研究中心大樓歷時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正式發揮它作為教育和研究基地的功能。在這座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4層高的大樓里,中心通過安排校內外各學科的專家學者,對美國政治、經濟、外交、科學技術、國際事務及中美關係等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並承擔培養新一代比較深入了解美國的專家,從而更好地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如今10多年過去,美國研究中心取得了比較輝煌的成績,已經成為一個相當有影響和水準的國際研究機構,並將一如既往地發揮着它的作用……這一切都源於謝希德最初的那個想法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

  • 關心出國

復旦大學80年代初出國的學者,大部分是由謝希德送出去的。那時「文革」剛結束,當許多人還對「外國」兩個字避之惟恐不及時,謝希德卻毫不猶豫與國外積極聯繫,把復旦師生送到國外去深造。後來據海外許多學者反映,也是從那時起他們才突然接觸到許多復旦學者,長期以來「與世隔絕」的復旦因此在國際上聲名鵲起。

1982年,在計算機並行處理方面頗有建樹,現為我校計算機系博士生導師的朱傳琪教授,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伊利諾大學作學術研究,但是遇到了一點小麻煩。朱傳琪找到了當時主管外事工作的副校長謝希德,並順利得到解決,出國的事情很快便批了下來。到美國以後,每當遇到問題,他就想到謝校長,而謝希德又總能幫助解決。「因為謝校長的信任,我才得以出國;又是因為她的信任,我回來了。」1988年,朱傳琪謝絕了與他共同研究的庫克教授的盛情挽留,回到了復旦校園。

值得一提的是,謝希德每年都要為考取出國攻讀研究生的物理系學生寫推薦信,初步估計也有百人以上。謝希德十分關心青年的前途,樂於寫推薦信,「這個項目是李政道教授倡導的,第一批錄取始於1980年,1989年已是第九批,復旦考取的學生有17人。每年都為考取的學生寫推薦信,雖然這要占用我不少時間,但看到他們每個人寫的自我介紹,大多數是多才多藝的全面手,對我是一種樂趣。」有一次,有人受一位物理系學生之託,請謝老為其寫份出國求學推薦信。為省時省事,那位同學事先將信草擬好,不料卻受到她重重的批評。因為她每次給學生寫推薦信,都是親筆寫,從來不用別人代勞的。這件看似細小的事,卻在學生中廣為流傳,譽為典範。

「送師生出去,讓知識回來」,謝希德送出去的師生幾乎在留學期滿後都回到祖國,並成為學術界的中堅、國家的棟樑。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 學術論著

她的主要著作有《分析力學》、《量子力學》、《固體物理引論》、《固體量子理論》、《半導體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群論及其在固體中的應用》、《表面物理》等。

  • 科研綜述

1963年至1965年,謝希德和她的助手們開展了對硒化鋅、銻化銦等的研究,獲得初步成果。他們先後在《物理學報》和《復旦大學學報》發表一系列關於群論在固體物理研究中應用的科學論文。 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上硅平面工藝興起,謝希德和黃昆敏銳地看到這將促進半導體技術和物理的迅猛發展,聯名建議開展固體能譜研究,並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共同承擔。 多年的努力和在國家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現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實驗室於1990年經國家計委組織專家評審,被確定為國家應用表面物理開放實驗室。在謝希德指導和王迅的努力下,該實驗室在化合物半導體GaAs和InP的極性表面結構和電子態,表面界面結構,Si/Ge超晶格的生長機制和紅外探測器件、多孔硅發藍色光、藍色激光材料研製,鍺量子點的生長和研究,磁性物質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 學術交流

謝希德在與國際科技界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中,顯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幹,為振興中華、建設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自1983年起她每年都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回來後必向物理系師生作介紹,並撰文講述當年物理學前沿的重要發展。她多次應邀出國參加各種會議,作有關半導體物理、表面物理學術報告外,還作有關中國科學、教育、婦女、人口和環境等方面的報告,足跡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蘭、匈牙利、希臘、泰國、委內瑞拉等國。在復旦校園裡,她曾接待過來訪的法國總統德斯坦,美國總統里根以及國務卿舒爾茨等外國領導人。她代表復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學者、教授為復旦大學名譽教授、顧問教授的稱號。

  • 學校建設

1983年當上復旦大學校長後,為加快調整、改革步伐,辦好這所師生員工達萬人的重點大學,首先研究、審定了學校發展規劃。她先後擔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78~1983)和校長(1983~1988)長達10年之久,建樹累累。她率先在國內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蘇聯模式,根據復旦大學的條件增設了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5個學院。她大力提倡師生的創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與日俱增,復旦的聲譽在增長。她深知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意義,採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勵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她注意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指導作用,1956年秋在復旦推行導師制。導師們深入學生中間,指導學生學習,針對各種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效果很好。設立「校長信箱」、「校長論壇」、「新聞發布會」溝通校內各方面情況,使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師生和職工們感到比較滿意。她在師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學風,嚴謹治學,嚴格要求。

人才培養

謝希德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在高教事業方面,謝希德的貢獻是突出的。她先後擔任復旦大學副校長(1978~1983)和校長(1983~1988)長達10年之久,建樹累累。她率先在國內打破綜合大學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蘇聯模式,根據復旦大學的條件增設了技術科學、生命科學、管理科學等5個學院。她大力提倡師生的創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與日俱增,復旦的聲譽在增長。她深知抓好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意義,採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勵學科帶頭人脫穎而出。她注意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中的指導作用,1956年秋在復旦推行導師制。導師們深入學生中間,指導學生學習,針對各種問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效果很好。設立「校長信箱」、「校長論壇」、「新聞發布會」溝通校內各方面情況,使存在的問題得以及時解決,師生和職工們感到比較滿意。她在師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學風,嚴謹治學,嚴格要求。

社會任職

  • 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上海市科協主席

1982年9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87年10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88年5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七屆委員會主席。在中共十三大開會期間,謝希德與浙大校長路甬祥、廈大副校長王路林一同出席中外記者會,她老練地回答了記者們的各種提問。作為上海市政協主席,她的視野寬闊,極為關注浦東新區的開發,對浦東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見識,後來又擔任了校址設在浦東的杉達大學的校長。她不僅關注全市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也關注文化、社會風氣、農業等等。人們可以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她帶領政協委員下工廠、農村了解情況和慰問的動人場面。她關心科普教育,主編一本《阿爸教科學》的新書,給青少年增添了許多新知識。

在復旦校園裡,她曾接待過來訪的法國總統德斯坦,美國總統里根以及國務卿舒爾茨等外國領導人。她代表復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學者、教授為復旦大學名譽教授、顧問教授的稱號。1998 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和夫人來華訪問時,謝希德作為知名人士參加了克林頓總統在上海的座談會。1998年11月4日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eter Indartry associaleer)出資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設立謝希德獎金以鼓勵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謝希德在團結各界人士、特別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國際友人、海外學子和僑胞中,為振興中華、建設祖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復旦任何系都可以撤,哲學系不能,如果沒有哲學系,復旦就不成其為大學了。」 這句鏗鏘有力、令高校思想界發人深省的語錄亦是出自謝希德,在教育界大有影響,同時對復旦的哲學教學引導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謝希德歷任上海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科協主席、中共中央委員。

人物評價

謝希德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異質結構電子性質理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物理學科研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科教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學會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貢獻。

謝希德是物理學家、教育家,她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的開拓者之一,是我國表面物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國際半導體物理學和表面物理等學術機構中擔任多項職務,是我國在國際上這些領域中的代表性人物,她對我國凝聚態物理的研究和發展,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成就卓著。 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W.科恩(Kohn)來華講學,回國後評論說:「謝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選擇,在復旦大學開展表面物理研究」。 80年代初,美國著名科學家,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J.巴丁(Bardeen)率團訪華。他回國後稱讚說:「在中國科學界中,謝希德教授是屬於最有影響的人士之一。」 1987年6月接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abany分校授予名譽博士時,《今日美國》報社記者採訪她,稱她為「中國的哈佛大學校長」。 謝希德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和表面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學術界、教育界的尊敬。

後世紀念

  • 謝希德物理獎

2006年12月21日,謝希德物理獎正式設立,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獎勵為物理學和物理教育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女物理學工作者。

  • 謝希德先生誕辰90周年

2011年3月19日,是謝希德先生誕辰90周年的日子。3月20日,「革故鼎新 熔鑄光華——紀念謝希德先生誕辰90周年」座談會在復旦大學逸夫科技樓二樓多功能廳隆重舉行,校黨委書記秦紹德、校長楊玉良出席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