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意級差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語意級差法是個專業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語意級差法是指根據公眾對組織的看法的差異程度來了解組織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
語意級差法的具體做法
1、製作調查表。即將代表組織形象的要素,如顧客的滿意度,公眾對組織的知曉度等,作為調查項目,分別用正反相對的形容詞表示好與壞兩個極端,並在這兩個極端中設置若干程度有所差別的中間檔次,以便公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看法進行選擇。
2、進行公眾意見調查。請公眾根據自己的看法,在能代表自己意見的檔次上打鈎。
3、回收並統計調查表。回收所有的調查表,並計算每一個調查項目中各種不同程度的公眾評價所占的百分比。
4、分析調查結果。便可以得出公眾對組織形象持不同態度的分布情況,從而了解組織形象在公眾心目中的實際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