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歌邊塞與榆林(下)(凌代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歌邊塞與榆林(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詩歌邊塞與榆林(下)》中國當代作家凌代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詩歌邊塞與榆林(下)

壯美陽剛、粗獷蒼涼的榆林,北望大漠風光,南眺黃土風情的榆林,是個沉澱了數千年歷史文明而又重新演繹了現代文明的神秘地方。它濃郁而獨有的邊塞文化和如詩如畫的大漠風情卻讓人難以忘懷。榆林,與邊塞、長城聯繫在一起的城市,由於軍事需要,城址進行了三次較大的擴展,即史傳的"三拓榆陽"。幾經修拓,榆林城益發堅固雄偉。此城雖歷經600餘年滄桑,屢遭兵火,迭經風雨侵蝕,但大部完好,被譽為塞上明珠。城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北踞紅山。城倚山臨水,龍騰虎踞,氣勢非凡,街道上樓閣相望,衙署相連,皇帝行宮(即凱歌樓,其時稱「太乙神宮」)修得玲瓏別致,大有皇宮氣象,明武宗駐蹕榆林時高興地對隨從說:「榆林真乃小北京也!」你可真不要以為是戲言,當你漫步榆林「城座不過百矩的街頭,在左山右水,城中遍布四合院的民居巷裡穿行,還真有疑惑之感。

我們採風團是走在榆林文化線上,欣賞榆林城牆是我們必去感受之處。也是沒有想到,明朝九邊重鎮之首的榆林城牆的高度,已遠超北京城牆。城牆上建磚垛口1700多個,據說有邏城72個,並在此置火炮。我手感着冰涼的城牆,耳聽城牆歷史的嗡嗡之聲,說不出的朝代更替之詞,刀光劍影在心裡淬火。1947年,當年的彭德懷從山上攻城沒有攻下,這話讓我們這些採風人都感到驚訝。城是何等的牢不可破。榆林一座城池,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與財力。

我們也可以想象,從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萬曆十年(1582年)歷代駐榆官員對榆林城垣屢加修築,除增高加厚外,並相繼完成全城牆外部的青磚包砌。一座城池,不是說誰都能攻克打破的。一座城池,盛裝着多少往事,也抵擋着歷史城外多少殺戮。

榆林的風俗禮教,尚存當日之舊習,也堪稱是文化的中堅。總給人「中堅」的感覺。歷史上昭君和番、文姬歸漢、蘇武回國都經過的是榆林,就連抗日戰爭中,成吉思汗靈櫬遷移也走的是榆林。古詩中有多少邊塞詩說的也是榆林。

走在一個明清建築語彙豐富的老街上,眾多民族色調調出的生活韻律,鮮活着我們感官。老街全長約1.65公里,六樓騎街冠天下的街景,從南到北依次分布着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全國絕無僅有的 「六樓騎街」之景,使來自全國20多省的採風團員們都讚嘆不已。

城池盛世里藏着的悲苦,繁華中流露出的情懷,硝煙、血色為底色,戰馬為詩篇,征戰句逗着日子的榆林,壯懷激烈的城池,讀得我們都快成為邊塞詩人了。先不說榆林來路上的零碎,也不先表地理上,東一撮,西一叢野生的風景。就榆林老街「六樓騎街」獨特一景,就令人震撼

這是條從戰袍上抖開的街道,卻令人神奇地散發着書香之味。下午,下着大雨,(我從酒店服務女生借過一把傘,)穿過三孔的城門洞,在一種熟悉味道的引領下,再穿過老街上騎街的門洞,走進書店,店裡正在為本周讀書之星的少年頒獎,我拍下這一刻,作為老街的一個味道的說明。書店在城市已開不下去已成事實,而這裡開花般開放着三家特色書店,書店裡看書者,大多數是學生。文化底蘊深埋在大街小巷裡,這話我信了。我打着傘,久久地凝視着中西合璧式,南北兩面各有四根水磨青磚圓柱,四面設有歐式門窗。樓頂八角木質亭間懸掛一口報時大銅鐘,故名「鐘樓」的樓體思緒萬千。每座樓都有一段滄桑的歷史,每條街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一條街,前後相距八百多年的建築,默契又和諧地相互打着招呼,並且樓與樓之間還生着妙趣。

更沒有想到,這街還有四座牌樓穿插其中,使老街更增添了古老神韻。我在一生二,二生三的街道上行走,遙感着歲月中的步伐,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隋煬帝楊廣、明武宗朱厚照、清聖祖康熙六位皇帝曾先後巡遊到此,都留下了他們的故事和足跡,我的腳步就疊加在前人的足跡之上,可我們的目光抵達不到他們的歲月里。瞭望遙感着駱駝之城的榆林,今天雖然已聽不到駱駝之聲,也不能在老街上看到當年戰馬與駝隊,但我們不得不讚嘆古代建築設計者的匠心獨具及測繪、建築藝術的高超。

又走了這麼久,我們停下來,就說一說眼前的凱歌樓吧!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就如法國巴黎的凱旋門。樓創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原名懷德門,是二拓榆陽時的南門,以華美著稱。1975文革中拆毀,2006年復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巡視榆林時,曾在樓上駐蹕,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此樓命名為太乙神宮。樓基為磚拱洞門,南北通達大街。樓基高約8米。上有二層木樓建築,分南北兩院,兩院各立旗杆一對,南院有牌樓一座。樓之四角均有鐘鼓角樓。相傳舊時邊塞戰爭結束時,往往在此舉行祝捷、獻俘、慶功等活動,故有凱歌樓之名。這裡是古時最熱鬧也是三生萬物的地方。風將這裡歷史的風雲早已吹散了,今天我們只能憑着想象感覺那祝捷、獻俘、慶功的場面了。

六座古樓則是鑲嵌在桂冠之上的六顆珍珠,璀璨照人。它們將陝北人特有的文化性格融入其中,糅為一體,讓歷史和文化的滄桑與厚重在這座塞上古城中久久縈繞、徘徊。也讓我們追尋欣賞的目光在這裡旋轉。

在老街上走着走着,榆林的味道就濃烈起來。食客們也人頭攢動起來。使我們的導遊不得不說起榆林的飲食來。榆林烹飪習慣以熬食為主,其中手抓羊肉、風乾羊肉、羊雜碎、醃酸菜、大燴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饃饃、煎餅、蕎剁面、蕎面圪坨等歷史上有名的地方傳統風味小吃,多與在陝北居住的遊牧民族飲食習慣有關。榆林南、北飲食習慣也不一樣。靠近內蒙的草灘地區群眾愛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黃米飯、豬肉熬酸菜,與蒙族習慣相同。西面的三邊人愛吃燕麥炒麵、蕎剁面、羊羔肉、黃鼠肉,這與契丹、女真及其後滿族的飲食習慣傳入有關聯。東南面人愛吃豇豆錢錢飯、揪面片。

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如子洲「果餡 」,米脂「驢板腸」,綏德「黑粉油旋」,鎮川「干爐」,佳縣「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澗「煎餅」,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獨特風味。另外還有羊雜碎、粉漿飯、拼三鮮、黃酒、麻湯飯等都是在別處難以吃到的。我一邊聽,一邊看門店玻璃窗戶上寫的菜名:羊肉系列:烤全羊、烤羊肉、燉羊肉、羊雜碎等。蕎面系列:如蕎面飴餡、蕎面訖鉈)、小米等。豆製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等。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紅鹼淖特色水煮魚等。就從飲食上講,無論你是來自中原,還是草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美食。

我來自安徽,當然偏愛榆林文化中的第一名菜——豆腐。榆林豆腐具有白嫩細膩,味香可口,營養豐富,價廉物美的特點。我品嘗過正中的淮南豆腐宴,(傳說豆腐是淮安王劉安發明的,所以安徽淮南舉辦了中國豆腐節多次)我也是在豆腐節上品嘗到天下第一豆腐的。當然更想嘗嘗到榆林邊塞的豆腐。

夕陽拌動着我們行走在街上的味蕾,空空如也的肚子,也鳴叫起來。走在熟味漣漪的街上,許多人見到那不認識的美食,湊上去聞個味,那還有心思觀景。此時,品嘗美食是第一要務了。像黃土那樣質樸,像窯洞那樣厚實,像小米那樣純潔榆林,此時,呈現給我們的就是滋味。導遊看着眼神被飄來味道勾走的我們,猜想着味覺表露的體語,手指左前方說,我們的晚餐地點就到了,讓你們都美美飽餐一頓。上西鳳酒。一方水土的滋味,在一座城池中,就這樣滿滿地寫着人性。

榆林的魅力無限,好似一個磁場,吸引你去追溯,去挖掘,去感動,去創作,去收穫。只有去了,才能知道榆林不僅僅生長詩歌,而榆林本身仿佛也在古詩中。這裡有開不敗的民歌山丹丹花,有淳樸的綏德漢子與米脂的婆姨,有說不完的民族故事,還是個地理上,處處散發着光和熱的地方[1]

作者簡介

凌代瓊,安徽銅陵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多次獲全國各類散文獎。發表各類文學作品100多萬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