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來自 國學夢 的圖片

作品名稱: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黃庭堅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北宋著名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的作品之一。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派宗師和領袖。且詩派成員大多受黃庭堅的影響,作詩風格以吟詠書齋生活為主,重視文字的推敲技巧[1]

正文

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鈎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鈎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注釋】:

原序: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這首詞在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藉此表白自己當時遭貶後的心胸抱負。

詞前小序所說金華道人,即唐代詞人張志和,東陽金華人。曾寫過五首《漁父》詞,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一闋最有名。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黃庭堅自黔州貶所移戎州(治所在今四川宜賓 ),賦閒之日,登高攬勝,目盡青天,感懷今古,不禁嚮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而與張志和心神遙接。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鈎絲 」,這是幅寒江獨鈎圖,一碧萬頃,波花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間,垂釣於重淵深處 ,鈎入水動,波紋四起,環環相隨。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令人逸懷浩氣 。「金鱗」二句寫垂釣之興:魚翔深底,沉淪不起,為取水下金鱗 ,漁翁不惜垂絲千尺。此時此刻,漁父專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旋於釣鈎左右的情態。「吞又吐,信還疑 ,上鈎遲」,這一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心與魚游的垂鈎之樂,在這種快樂中,漁父舉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魚。末三句皴染出一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透射出一種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突出漁父在這樣一種澄靜澹遠的境界裡,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也正是自張志和至黃庭堅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在這首詞中,作者借用船子和尚的《撥棹歌》,將張志和那種志不在魚、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又升華為一種擺脫世網,頓悟入聖的精神境界。題序「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 」,表明了寫作的真正動機,乃在於表白自己面對江山勝景,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說明現實對他的真實束縛。這首詞在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徵色彩,用意在於形象後面的暗示。特別是最後「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三句,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徵自己覺悟解脫,由凡入聖的心志襟懷。[2]

作者簡介

黃庭堅(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3]

黃庭堅提出「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詩學理論,對宋詩和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其作品有《山谷詞》《登快閣》等。曾任地方官和國史編修官。在黨爭中,以修《神宗實錄》不實罪名被貶。1105年,客死宜州(廣西宜山縣)貶所,追諡文節。

主要作品

散文書幽芳亭》《答洪駒父書》《贈高子勉》《苦筍賦》《毀璧賦》《跛奚移文

詩歌《博士王揚休碾密雲龍同事十三人飲之戲作》《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題鄭防畫夾》《牧童詩》《新喻道中寄元明》《病起荊江亭即事》《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雲龍》《登快閣》《寄黃幾復》《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弈棋二首呈任漸》《喜太守畢朝散致政》《晚樓閒坐》《清明》《新竹》《題竹石牧牛》《春近四絕句》《登快閣

《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阮郎歸·效福唐獨木橋體作茶詞》《謁金門·示知命弟》《漁家傲·三十年來無孔竅》《菩薩蠻·半煙半雨溪橋畔》《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醉蓬萊·對朝雲靉靆》《水調歌頭·瑤草一何碧》《清平樂·春歸何處》《念奴嬌·斷虹霽雨》《滿庭芳·茶》[6]《鷓鴣天·人生莫放酒杯乾》《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南歌子·槐綠低窗暗》《西江月·老夫既戒酒不飲》《南鄉子·諸將說封侯》《品令·茶詞》《木蘭花令·當塗解印後一日》《千秋歲·少游得謫》《望江東·江水西頭隔煙樹》《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書法《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風閣詩帖》《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題中興頌後》《經伏波神祠詩》《狄梁公碑》《書贈李方叔真跡卷》《荊州帖》。[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