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衛 國 擰坨子與麻線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擰坨子與麻線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擰坨子與麻線錘》中國當代作家許衛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擰坨子與麻線錘

在我們周邊很大區域沒見過紡車,家中縫衣納鞋所需的線,都是擰坨子與麻線錘這兩樣原始工具來完成。

擰坨子很簡單,取一根筷子,底端用明錢子或錫塊作為重力,使之下墜。明錢子好辦,現成的孔,套進筷子固定,上端一厘米處可一個凹槽,這個凹槽是擰成的線和棉花的過渡節點。擰成的線繞在筷子中間,繼續擰動筷子旋轉,手指靈巧地把棉花續勻向手指外放,在旋轉中棉花迅速變成棉線,鬆軟的棉花不斷地被手指傳送到手指外,擰坨子還在旋轉,線就不斷形成,達到人的控制高度,無法再續,再續擰坨子頭就沾地了,沾地就不轉了,不轉棉花就不能變為線了,沒有線的連接就會掉地上了,線與棉花分開,再續就麻煩,所以,這時就人為地停下來,把擰成的線再繞在杆子上,繼續擰線,直到認為告一段落,該做其他活計,這才停止,收拾好,下次有空子再擰。有的人家沒有明錢子,就找幹部家牙膏皮來燒化了,在地上挖個手指頭大的小洞,把筷子預先站裡面,把錫水倒進去,錫水一凝固,擰坨子就成了,沒有這點重量,在手下的空間是轉不起來的。

麻線錘也不複雜,它與擰駝子相反,它的底端大而重,是一根牛腿骨,兩端對稱,有斤把重,中間鑿筷子粗的小洞,取竹掃帚上一段三寸長的竹子安進去,上面頂端也有個節口,可以拴麻坯。拴上麻坯,旋轉,手中的麻坯即可變成麻線,韌性陡增幾倍。也是達到一定長度就繞在麻線錘上,繼續旋轉那根牛腿骨——麻線錘,麻坯就繼續變成麻線。如果要麻線變粗,就把原先擰好的麻線在折回來在如此擰,就加粗了一倍,棉線也是如此而已。加粗則叫棉繩。棉線多縫衣,棉繩就去納鞋,織背心,手套。 這些活計都是農閒季節所為,婦女們,不管老年中年都可從事,心靈手巧的姑娘家也會參加,這是做媳婦的預科學習,如果你現在不學,到了婆家連個線都不會擰,婆婆就會白眼,就會跟鄰居說,我們家那個蠢女人,是整手一個。所以,擰線是鄉間婦女的群眾運動,沒事時大家圍在一起,邊擰線,邊說話,可說專業,交流技藝,比如你的棉花比我的棉花好,你的線比我擰得勻,初學者學而不厭,老手則誨人不倦;專業之外,可談張家長,李家短,可說三華子學了半年也沒學會擰線,還說桂英那孩子也沒人教就會了,說着說着又說到專業上來了。

這好像又是階段性活動,前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擰線,無論擰坨子,還是麻線錘,過了這一階段,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放下擰坨子、麻線錘,開始納鞋底。於是,還是湊到一起,還是說專業,還是交流技藝,傳道解惑,有時誰的棉線因為納鞋底用力過猛被拽斷,就上溯到前一段擰線的歷史。斷線人就說,便宜無好貨,早知買那一塊五一斤的棉花——好使!喜歡助人為樂兼炫耀的就說,你試試我這線,瞧多結實。如果對方不客氣,真試了,還連連誇獎真結實,她會繼續給誇她的人提供援助。

有時一個人也擰線,雖不熱鬧,也很充實。男人外出,遲遲未歸,女人們不可能倚門傻等,不可能坐立不安在屋裡着急,那樣也有,但是徒勞的,明智的婆娘就在那裡擰線,一是打發時光,一是創造勞動價值,既充實,又現實,不知不覺一團棉花沒了,不知不覺丈夫敲門了,丈夫風塵僕僕回到家,看到媳婦還在擰線,等候,那種心情只有趕快吃喝洗漱,立即吹燈上床。 此時無聲勝有聲。[1]

作者簡介

許衛國,江蘇泗洪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