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耀春之殤(郁達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欣賞
只教是一個動物,既然生了下來,不過遲早幾年或幾十年,死總免不了的。中國人的俗語,很徹底的在說,先注死後注生。英文中的一個不能免於死亡的形容詞,大家在當作人字解,叫Mortal。
這一種諦觀,這一種死的哲學的解識,當然誰也明白,我也曉得;但是對於死之傷痛,尤其是對於一個與己身有關的肉親的死之傷痛,可終也不能學作太上的忘情。從前的聖賢,為悼愛子之喪,尚且哭至失明,我生原不肖,我又哪得不哭?
幼子耀春,生下來剛只兩整年;是我們逃出上海,遷住杭州之後的那一年舊曆五月十八日生的。搬家的時候,霞就有點害怕,怕於忙亂之中,要先期早產。用了種種的苦心,費了種種的周折,總算把家搬定了,胎也安下了,我們在燈下閒談,就說及這一個未來的生命的命名。長子飛,次子云,是從岳家軍里抄來的名字;同時《三國志》里,也有飛、雲的兩位健將。那時候我們只希望有一位乖巧的女孩兒來娛老境,所以我首先就提議,生下來若是女孩,當叫她作銀瓶,藉以湊成大小眼將軍一門忠孝節義的全套。而霞又說:「若是男孩呢?可以叫他作亮;有了猛將,自然也少不得謀臣,歷史上的智謀奇略之士,我只佩服那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
他的生日,是一般民間所崇奉的元帥菩薩的生日,元帥菩薩的前身,當然是唐時的張睢陽巡。現在桐廬的桐君山上,還有一尊張睢陽的塑像在那裡,百姓祀之唯謹,說這一位菩薩,有絕大的靈感。生下來之後,我也曾想到了那個巡字,但後來卻終於被霞說服了,就叫他作亮;小名的耀春,系由陽春,殿春二位哥哥的名字而來的稱謂;既名曰亮,自然有光,故而稱耀,寫作曜字,亦自可通。
他的先天是很足的,生下來時的肥碩,雖沒有過過磅,可是據助產婦說來,在杭州城裡,產兒的身體肥得這樣的,卻很少見,三朝之後,就為雇乳母的事情,鬧成了滿城的風雨。原因是為了他的食量之大,應雇而來的將近百數個的乳母,每人都不夠他的一天之食。好容易上諸暨去找了一個人來,奶總算夠吃;但吃滿周歲,她的奶也終於乾涸,結果就促生了他去年夏季的奶疳之病。
去年天熱,我和霞和飛,都去青島住了月余;後來由青島而之北平,由北平而去北戴河,一住再住,有兩個多月不在家裡。後來航空信來了,電報來了,都說耀春的病重,催我們馬上回家,我們在趕回來的路上,一夕數驚,每從睡夢裡駭醒過來,以為這一個末子終於無更生之望了,但後經同學錢潮醫生的幾次診治,他的疳病竟霍然若失,到了秋天,又回復了平時肥白的狀態。
經過了這一次的大病,大家總以為他是該有命的,以後總是很好養了;殊不知今年春天,又出了慢性中耳炎的惡疾,這一回又因傷風而成肺炎,最後才變成了結核性腦膜炎的絕症,臥病不上半月,竟在五月二十日(陰曆四月十八,去年有閏月,距他生日,剛滿念四個月)的晚上去世了。
他的這一回的生病,異常的乖,不哭不鬧,終日只是昏昏地睡着。經錢醫生驗了血液,抽了脊髓以後,決定了他的萬無生望,我們才借了一輛車,送他回了富陽的原籍。
墓碑葬具以及墳地等預備好之後,將他移入到東門外的一家寺院中去的早晨,他的久已乾枯的眼角上才開始滴了幾滴眼淚。這是從他害病之日起,第一次見到的眼淚。他人雖則小,靈性想來是也有的。人之將死,總有一番痛苦與哀愁,可憐他說話都還不曾學會,而這死的痛苦,死的哀愁,卻同大人一樣地深深嘗透了;「彼凡人之相親,小離別而懷戀,況中殤之愛子,乃千秋而不見!」我的衷情,當然也比他自己臨死時的傷痛不會得略有減處。
十年前龍兒死在北平,我沒有見到他的屍身,也沒有見到他的棺殮,百日之後,離開北平,還覺得淚流不止。現在他的墳土未乾,我的陪病失眠的疲倦未復,每日閒坐在書齋看看中天的白日,惘惘然似乎只覺得缺少了一件東西;再切實一點的說來,似乎自己的一個頭,一個中藏着腦髓,司思想運動的頭顱不見了。
十年之中,兩喪繼體,床帷依舊,痛感人亡;一想到他的明眸豐頰,玉色和聲,當然是不能學東門吳子之無憂。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一到深宵人靜,仰視列星,我只有一雙終夜長開的眼睛而已;潘岳思子之詩,庾信傷心之賦,我做也做不出,就是做了也覺得是無益的。
附:
志亡兒耀春之殤
其一
贏博之間土已陳。千秋亭畔草如茵。虛堂月落星繁夜。泚筆為文記耀春。
其二
命似潘兒過七旬。佯啼假笑也天真。兩年掌上晨昏舞。慰我黔婁一段貧。
其三
跬步還須阿母扶。褰裳言語尚模糊。免教物在人亡後。燒去紅綾半幅襦。
其四
明眸細齒耳垂長。玉色雙拳帶乳香。收取生前兒戲具。筠籠從此不開箱。
其五
魂魄何由入夢來。東西歧路費疑猜。九泉怕有人欺侮。埋近先塋為樹槐。
其六
生小排行列第三。阿戎原是出青藍。憐他阮籍猖狂甚。來對荒墳作醉談。 [1]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蔭生,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出版小說集《沉淪》,與郭沫若等發起成立創造社。回國後從事新文學創作,主編《創造季刊》、《洪水》等文學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雜誌,1930年參加左聯。郁達夫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最活躍的作家之一,在小說、散文、舊體詩詞及評論方面都有佳作。同時,郁達夫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積極從事抗日宣傳活動,後被日軍憲兵殺害。 主要作品有:《沉淪》,《蔦蘿集》、《小說論》,《日記九種》、《空虛》、《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和《閒書》等。[2]
郁達夫散文特點: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鬱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鬱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迴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着迴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裡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鬱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