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原圖鏈接圖片來源優酷網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是2002年9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Donald E. Knuth 。[1]  

  • 作 者:Donald Knuth
  • 開 本:16 開
  • 裝 幀:平裝
  • ISB:N9787302058144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簡介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通常簡稱為編程語言,是一組用來定義計算機程序的語法規則。它是一種被標準化的交流技巧,用來向計算機發出指令。一種計算機語言讓程序員能夠準確地定義計算機所需要使用的數據,並精確地定義在不同情況下所應當採取的行動。

發展歷史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大量的程序設計語言被發明、被取代、被修改或組合在一起。儘管人們多次試圖創造一種通用的程序設計語言,卻沒有一次嘗試是成功的。之所以有那麼多種不同的編程語言存在的原因是,編寫程序的初衷其實也各不相同;新手與老手之間技術的差距非常大,而有許多語言並對新手來說太難學;還有,不同程序之間的運行成本(runtime cost)各不相同。

有許多用於特殊用途的語言,只在特殊情況下使用。例如,PHP專門用來顯示網頁;Perl更適合文本處理;C語言被廣泛用於操作系統和編譯器的開發(所謂的系統編程)。

高級程序設計語言(也稱高級語言)的出現使得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不再過度地倚賴某種特定的機器或環境。這是因為高級語言在不同的平台上會被編譯成不同的機器語言,而不是直接被機器執行。最早出現的編程語言之一FORTRAN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實現平台獨立。

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原圖鏈接圖片來源優酷網

編譯和翻譯

雖然大多數的語言可以既可被編譯(compiled)又可被解譯(interpreted),但大多數只在一種情況下能夠良好運行。在一些編程系統中,程序要經過幾個階段的編譯,一般而言,後階段的編譯往往更接近機器語言。這種常用的使用技巧最早在1960年代末用於BCPL,編譯程序先編譯一個叫做「0代碼」的轉換程序(representation),然後再使用虛擬器轉換到可以運行於機器上的真實代碼。這種成功的技巧之後又用於PascalP-code,以及Smalltalk和二進制碼,雖然在很多時候,中間過渡的代碼往往是解譯,而不是編譯的。

如果所使用的翻譯的機制是將所要翻譯的程序代碼作為一個整體翻譯,並之後運行內部格式,那麼這個翻譯過程就稱為編譯。因此,一個編譯器是一個將可閱讀的程序文本(叫做源代碼)作為輸入的數據,然後輸出可執行文件(object code)。所輸出的可執行文件可以是機器語言,由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直接運行,或者是某種模擬器的二進制代碼

如果程序代碼是在運行時才即時翻譯,那麼這種翻譯機制就被稱作解譯。經解譯的程序運行速度往往比編譯的程序慢,但往往更具靈活性,因為它們能夠與執行環境互相作用。參見解譯語言。

視頻

計算機程序設計 全16講 同濟大學 001-a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