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連環·怨懷無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解連環·怨懷無托》

作品名稱: 《解連環·怨懷無托》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周邦彥

《解連環·怨懷無托》北宋著名詞人周邦彥的詩詞。[1]

周邦彥的詞作,內容不外乎男女戀情、別愁離恨、人生哀怨等傳統題材,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不夠廣闊。他的成就主要在於兼收並蓄,博採諸家之所長,又摒棄它們的弊端,引導詞的創作逐步走上富艷精工的道路。在他的詞中,既有溫庭筠的穠麗,韋莊的清艷,又有馮延巳的纏綿、李後主的深婉,也有晏殊的蘊藉和歐陽修的秀逸。至於柳永的鋪敘綿密乃至是淫冶惻艷以及蘇軾的清曠豪達,我們都能窺知一二。同時,對於婉約詞和豪放詞的某些缺點,他也儘量避免。因此,周邦彥的詞深得後人讚賞,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

周邦彥所做的,暗合着文藝發展的規律,從重內容到重形式。身為婉約詞人的他,詞的內容既被蘇軾翻新到極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勝。他本人精音樂,又搞過「專業創作」,因此能精雕細琢,研音鍊字,在審訂詞調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擴展了音樂領域,在填詞技巧上有不少新創舉。他更能自己度曲,創造了《六丑》等新詞牌。總之,他繼承了柳永秦觀等人成就,開了格律詞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貢獻。

詩詞正文

作品賞析

這首詞與一般寫相思別情的情詞不同。相思離情還有可托情懷之人,如今卻是「怨懷無托」。詞中抒發的便是由於「怨懷無托」而生髮出來的種種曲折、矛盾的失戀情結。 上片「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這三句把心中鬱結已久的幽怨和盤托出,來勢突兀,說明心中的痛楚已經到了難以抑制、無可忍受的程度。這一痛楚是因為「情人斷絕,信音遼邈」。往日情人不僅絕情而且斷信,毫不留戀地棄他而去。負心如此,豈是常情所可猜度。

「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雲薄。」尤怨至極無以平憤,遂以譏刺口吻以泄怨怒。意思是說:這拋我而去的負心女子,把本不可解的愛情,就像古代齊王后解玉連環那樣,椎破(砸碎)解之。「解連環」的故事,見《戰國策·齊策六》:「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齊多智,而解此環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錐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這本來是一次齊國與秦國的外交鬥爭,秦國有意示威,齊王后並不示弱,暗示的方法非常決斷而巧妙,所以說:「信妙手能解連環」。但以此來指女子的毅然絕情,便有譏刺對方的意味。「風散雨收,霧輕雲薄。」句中的「雲」、「雨」歷來暗喻男女纏綿難解之情,典出《高唐賦》。「風散」、「霧輕」暗喻這一負心女子寡情無義,她對濃如雲雨的男女之戀,視為可聚可散的風與霧,毫無依憑可言。怨懷至此本應斷絕痴情,但睹物思人,依然舊情難已。

「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儘是舊時,手種紅藥。」這四句一變憤懣語氣,轉為無限思量。如今人去樓空,樂器生塵,種種舊事舊情不由自主地又重上心頭。燕子樓是唐武寧軍節度使張愔為愛妾關盼盼所建。張愔卒後,盼盼念舊日恩愛而不嫁,其事綺艷感人。「燕子樓空」暗寓往昔纏綿之情已隨人去,借用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句意,以托懷念之情。再望庭中紅藥正發,較當年手種之時已根移葉換,光陰之速,人情之變,觸處皆是,教人怎生忘懷?紅藥即芍藥,是古代愛情誓約的象徵物。《詩經·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箋》:「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唐李賀《許公子鄭姬歌》:「先將芍藥獻妝檯,後解黃金大如斗。」即源於《溱洧》之俗。「移根換葉」在詩詞中暗示情侶分散。程垓《意難忘》詞:「相逢情有在,不語意難忘。些個事,斷人腸。怎禁得恓惶。待與伊、移根換葉,試又何妨」俞平伯《清真詞釋》解:「移根換葉」三句云:「然無論如何換,如何移,我總記得分明,實是當時香泥親護,玉手相將,共同扶植者也。」(俞平伯《論詩詞曲雜著》643頁)似稍欠斟酌。蓋此詞上片之「紅藥」與下片之「杜若」、「梅萼」,各占一事,各領一意,且都有出典。尤其「移根換葉」喻情侶分散已見蘇詞,俞老所解恰與句意相違,恐它日不能明辨,相沿輾轉,特綴數語以茲後來參證。詞中「紅藥」句意既已辨明,尚須就詞中情感的變換加以點破。「燕子摟空」兩句是懷念舊時恩愛,「想移根換葉」二句雖憶舊事,卻因此而又生怨恨。回憶當初手種紅藥之時,曾相誓永結情好,伊今毀誓背盟,更置誓言於何地?由此可見,伊人不只「妙手能解連環」,而且背信棄義,無所不用其極,是可為而何事不可為?至此可謂怨之已極。

下片「汀洲漸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如果將這三句所表達的懷念之情,與上片歇拍詛咒詈罵之語加以比照,幾乎判若出自兩人之口。男女之愛發之於情,情之為物是不可理喻的。所以詛咒也好,詈罵也好,都是出自一片愛意。春天來臨,汀洲之上杜若漸萌,於是心中又打點起,為負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準備。伊已別去經年,行舟沿着曲曲不盡的水岸漸行漸遠,料想如今已在海角天涯。即便有信有物想寄給她又寄到何處?杜若是香草,用以象徵情人之間的寄贈之物。《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所以「汀洲漸生杜若」是見杜若而生「將以遺兮遠者」之情,並非要寄什麼香草,人愈遠而思愈切,其情之苦可想而得。

「謾記得當日音書,把閒語閒言,待總燒卻。」因為人去日遠,所以更加盼望去者寄來隻言片語的消息以慰望眼。但這一切又化為空望。回憶當初熱戀之時,紅箋密字音書不斷,至今仍置懷袖珍如至寶。事至今日才知道那只不過是些無關緊要的閒言淡語,真想付之一炬以解憤恨。樂府古辭《有所思》:「聞君有他心,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已往,勿復相思而與君絕。」(《樂府詩集》230頁)情人反目往往會把平日視為至寶的紀念物撕毀燒掉以泄怨憤。樂府《有所思》所寫便是如此,但這首詞卻與《有所思》的人物心態有所不同,詞中雖然也說道「待總燒卻」,然而只是這麼想並未這麼做。其痴迷之情豈不有甚於付諸行為的真的「燒卻」嗎?

「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這兩句回應下片過拍「汀洲漸生杜若」。意思是說:我雖有心寄信、物給你,因你行蹤不定,欲寄而勢有不能;而我仍居原處,只要你肯寄則無有不能。何況現已春暖冰消,水驛通航,你怎不能把江南的春梅寄我一枝聊解苦憶呢?《荊州記》:「吳之陸凱自江南寄梅至長安,贈好友范曄,並寄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其實「望寄我江南梅萼」的「望」不過是奢「望」而已,明知「情人斷絕,信音遼邈」,還如此奢望不已,豈非痴頑而何?但人間「無物似情濃」(張先《一叢花令》)所以才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這樣的痴情灑向人間惹人去尋繹玩味。

「拚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詞人用這句極淒涼、極清醒又極真實的話語作為全詞的結尾,卻把情感推進到高峰。哀莫大於心死,今去者決絕,無可挽回,卻又不能「勿復相思而與君絕」,「對花對酒」尚且「為伊淚落」,那麼無花無酒更當奈何?這些不盡之情留在詞外,令人玩索。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3]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

周邦彥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詞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是公認「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4]

周他與屬於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於變法的新黨。他28歲時,因向宋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而大獲賞識,由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神宗死後,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擠出京城,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任職。等到新黨上台把持朝政,蘇門詞人盡遭遠貶,周邦彥重返朝廷,官到提舉大晟府。由於不願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於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是婉約詞之集大成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揚光大,為婉約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宋婉約作家,周最晚出,薰沐往哲,涵泳時賢,集其大成」(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詞典.前言》)。周邦彥創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5]

周邦彥雖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仕途一直處於上升狀態,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為宋徽宗設立的大晟府的「音樂官員」,上寵下捧,過着舒適的「專業創作」生活;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的慘變發生在其身後。

視頻

周邦彥作品及風格

周邦彥少年游

參考資料

  1. 《解連環·怨懷無托》 詩詞名句網
  2. 周邦彥: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作品極富音韻美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11-01 11:46
  3. 周邦彥簡介 古詩文網
  4. 《片玉集》周邦彥 個人圖書館,發布時間;2018-12-30 09:19
  5. 周邦彥經典宋詞六首,後世譽為「詞家之冠」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9-17 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