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梁實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觀光
一位外國教授休假旅行,道出台灣,事前展轉託人來信要我予以照料,導遊非我副業,但情不可卻。事實證明「馬路翻譯」亦不易為,因為這一對老夫婦要我帶他們到一條名為HagglersAlley的地方去觀光一番,我當時就躊躇起來,不知是哪一條街能有獨享這樣的一個名稱的光榮。所謂HaggCley,就是「討價還價的人」。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場面,想見識一下,亦人情之常。我們在漢朝就有一位韓康,賣藥長安,言不二價,名列青史,傳為美談。他若是和我談起這段故事,我當然會比較的覺得面上有光,我再一想,韓康是一位逸士,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到如今當然更難找到。不提他也罷。一條街以「討價還價」為名,足以證明其他的街道之上均不討價還價,這也還是相當體面之事。好,就帶他們到城裡去走一遭。來客看出我有一點躊躇,便從箱篋中尋出一個導遊小冊,指給我看,台北八景之一「討價還價之街」赫然在焉。幸好其中沒有說明中文街名,也沒有說明在什麼地方。在幾乎任何一條街上都可以進行討價還價之令人興奮的經驗。
space 梁實秋散文《觀光》 按照導遊小冊,他們還要看山胞跳舞。講到跳舞,我們古已有之,可惜「舞雩歸詠」的情形只能在畫卷里依稀體會之,就是什麼霓裳羽衣劍器渾脫之類,我們也只有其名。觀光客要看的是更古老的原始的遺留!越簡陋的越好!「祝髮文身錯臂左衽」,都是有趣的。我告訴他們這種山胞跳舞需要到山地去方能看到,這使他們非常失望。(我心裡明白,雖然他們口裡沒有說出,他們也一定很想看看「出草」的盛況哩。讀過Swift的《一個低調的建議》的人,誰不想參觀一下福爾摩薩的生吃活人肉的風俗習慣?)後來他們在出賣「手工藝」的地方看到袖珍型的「國劇臉譜」,大喜過望,以為這必定是幾千年幾萬年前的古老風俗的遺留。我雖然極力解釋這只是「國劇」的「臉譜」,不同於他們在非洲內地或南海島嶼上所看到的土人的模型,但是他們仍很固執的表示衷心喜悅,嘴角上露出了所謂aserendipicsmill(如獲至寶的微笑),慷慨解囊,買了幾份,預備回國去分贈親友,表示他們看到了一些值得一看的東西。
我有一個朋友,他家裡曾經招待過一位觀光女客,她飽餐了我們的世界馳名的佳肴之後,忽然心血來潮想要投桃報李,堅持要下廚房親手做一頓她們本國的飯食,以娛主人。並且表示非親自到市場採辦不可。到我們的菜市場去觀光!我們的市場裡的物資充斥,可以表示出我們的生活的優裕,不需要配給券,人人都可以滿載而歸。個個菜筐都可以「青出於籃」,而且當場殺雞宰魚,表演精彩不另收費。市場裡雖然顧客摩肩接踵,依然可以撐着雨傘,任由雨水滴到別人的頭上,依然可以推着腳踏車在人叢中橫衝直撞,把泥水擦在別人的身上,因為彼此互惠之故,亦能相安。薄施脂粉的一位太太順手把額外的一條五花三層的肉塞進她的竹籃里,眼明手快的屠商很迅速的就把那條肉又抽了出來,起初是兩造怒目而視,隨後不知怎的又相視而笑,適可而止,不傷和氣。市場裡的形形色色實在是大有可觀,直把我們的觀光客看得不僅目瞪口呆,而且心蕩神怡。主人很天真,事後問她我們的菜市與她們國家的菜市有何分別,她很扼要的回答說:「敝國的菜市地面上沒有泥水。」
這位觀光客又被招待到日月潭,下榻於落成不久的一座大廈中之貴賓室,一切都很順利,即使拖人的船夫和釘人的照相師都沒有使她喪膽,但是到了深更半夜一隻賊光溜亮的大型蟑螂舞動着兩根長須爬上被單,她便大叫一聲驚動了全樓的旅客。事情查明之後,同情似乎都在蟑螂那一方面。蟑螂遍布全世界,它的歷史比人類的還要久遠,這種討厭的東西酷愛和平,打它殺它,永不抵抗,它唯一的武器是反對節育努力生產。外國女人看見一隻老鼠都會暈倒,見蟑螂而失聲大叫又何足奇?舞龍舞獅可以娛樂嘉賓,小小一隻蟑螂不成敬意。
來台觀光而不去看故宮古物,豈不等於是探龍頷而遺驪珠?可是我真希望觀光客不要遇到那大排長隊的背着水壺拿着豆沙麵包的小學生,否則他們會要誤會我們的小學生已經惡補收效到能欣賞周彝漢鼎的程度了。江山無論多麼秀美壯麗,那是「天開圖畫」,與人無關。講到文化,那都是人為的。我們中國文化,在故宮古物中間可以找到實證。也可以說中國文化幾盡萃於是。這樣的文物展覽,當然傲視全球,唯一遺憾的是,祖先的光榮無助於孝子賢孫之飄蓬斷梗!而且縱然我們知道奮發,也不能再制「武丁甗」來炊飯,仍須乞靈於電鍋。 [1]
作者簡介
梁實秋,原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光緒二十八年臘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於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