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部彩陶異品鑑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西部彩陶異品鑑藏》,梁欽 著,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1]成立於1981年,光明日報出版社的辦社宗旨與光明日報的辦報宗旨相一致,以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中青年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以高品位的知識讀物和新聞紀實類作品為出書特色,建社18年來,出版了一大批優秀圖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

內容簡介

彩陶文化是黃河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彩陶又稱陶瓷繪畫,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

作者長期致力於甘青河湟地區古代藝術品研究,收藏以史前彩陶和西夏陶瓷器為主,兼及古陶瓷、古玉器、古銅器、古錢幣、石器、藏傳佛教古物等。本書精選了作者收藏的西部彩陶器珍品,精美的圖片加以詳細的介紹——名稱、形狀、尺寸、時代、特色、地位等,讀來韻味醇厚。這些彩陶異品隱含着西部先民的信息,對探究那個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難得的資料價值。

作者介紹

梁欽,河南嵩縣人,1963年入伍 ,多年從事宣傳工作。出版藏族民俗文化著作 《 江源藏俗錄》。退休後,致力於甘青河湟地區古代藝術品收藏與研究。

前言/序言

西部彩陶異形器與稀見紋飾專題收藏 20 年

當我將一件一件藏品不斷地擺上案頭,逐一進行整理時,仿佛又與它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真情對話。它們一個個似乎再次向我訴說着自己的身世,傾訴着飽經滄桑的歷史。我也似乎在此時,才對它們有所了解,才對這些朋友感到更加熟悉而親切。這數百件古陶的收藏雖然有前有後,但也只有此時,我才感到與它們相交之不易,才真正體會到何謂「白駒過隙」「似水流年」。幾乎是轉眼之間,我的這項收藏已過去 20 多年,而我也由一個壯年漢子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

一、彩陶收藏,更多的是一種責任

當我將第一次收藏到的一個馬廠小罐置於案頭時,思緒很快又回到了 1984 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因閒暇無事,便到西寧火車站附近的一個農貿市場去溜達。在一個馬姓老人開的小鋪里,看到幾件上面畫滿各種彩紋的陶器。後經打問,方知這就是彩陶,這就是數千年前的古董。於是,我就購買了這隻小罐,從此擁有了平生第一件彩陶藏品。大概在此後不久,便萌生了收藏的念頭。

那時,在我國西部地區還沒有古玩市場,就連古玩類書籍也很難買到,有關彩陶方面的書籍更是難覓。在許多人的思想中,甚至還沒有「收藏」這個概念。於是,我就去向專家請教,去博物館參觀,去與那些為數不多的古玩商交朋友。與此同時,我還買了不少歷史書籍,希望能從中找到有關彩陶介紹的文字。於是我知道了仰韶村、半山村、馬廠塬;知道了安特生、裴文中、夏鼐。於是我對史前古陶有了一些初步認識,懂得了什麼是仰韶文化,什麼是馬家窯文化,什麼是青銅時代,什麼叫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我漸漸明白,那些畫滿彩紋的罈罈罐罐,原來是西部黃土高原上的「土特產」,是原始先民留下來的藝術傑作,是史前藝術的瑰寶。

與此同時,我也了解到了西部彩陶坎坷的歷史、多舛的命運。

千百年來,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由于思想深處盲目的信仰崇拜意識,對於墓葬里的東西諱莫如深。在他們看來,占有死人的東西,是要觸怒鬼神的,不但會給自己帶來晦氣,而且還要殃及子孫,招致災禍。因此,他們祖祖輩輩從來不去觸動地下的彩陶。即使在耕作時偶爾翻出幾件,也要將其打碎,深埋于田間地頭,更沒人想過拿這些東西去賣錢。

西部的彩陶,就這樣在溫暖乾燥的黃土地下,一年一年地躺着。一千年過去了,兩千年過去了,從來沒人去打擾它們。但它們萬萬沒有想到,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厄運終於降臨。而且,在其後的 20 多年間,又接連發生了兩次大劫難。經過這三次大的浩劫,使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地下彩陶王國,這個五彩繽紛的地下彩陶世界,變得瘡痍滿目,幾乎毀壞殆盡。

第一次大劫難發生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在深翻土地、重整山河的運動中, 在千軍萬馬齊上陣的浩大聲勢中,大型履帶拖拉機軋過之後,距地表較淺的大型彩陶,幾乎無一倖免地被軋成碎片。在村民高揮的鐵鍬和钁頭之下,安安靜靜沉睡了幾千年的罈罈罐罐,一個個被挖了出來,像一個個戰俘,可憐巴巴地列隊站立在田邊地埂上。到收工的時候,在村民們哈哈的笑聲中,它們被當作訓練場上的靶子,一個個被石塊打得粉碎。那嘭嘭叭叭的響聲,似乎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