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施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施詠》
唐代大詩人人王維的作品

《西施詠》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言古詩。[1]

《西施詠》一說作於王維少年時期,一說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時期。王維所處的盛唐時代,在繁華的外衣下隱藏着政治危機: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權,紈絝子弟憑着裙帶關係飛黃騰達,甚至連一些鬥雞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寵,身價倍增,飛揚跋扈;才俊之士卻屈居下層,無人賞識。而「讀書三十年」的儒生,卻「腰下無尺組」,「一生自窮苦」。

此詩借西施從平民到宮廷寵妃的歷史典故,揭示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並表達對小人的嘲諷,揭露當時社會上潛藏的危機,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感慨。全詩語意深微,其諷刺意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品原文

《西施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2]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白話譯文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美麗的西施怎麼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後來卻成了吳王宮裡的愛妃。

貧賤時難道有什麼與眾不同?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光學皺眉而想取寵並非容易!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通過借詠西施而抒發現世感憤不平,語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詩人通過西施的故事來發表詩人對人生的一點體會,即「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的現象。這一現象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般人難於辨別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發現後,大家才吃驚地感嘆艷羨;二是某些人與事物本來也平常無奇,一旦被評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貴婦後,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時越國諸暨苧蘿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踐選送給吳王夫差,成為吳宮邀幸擅寵、嬌憐命貴的艷妃,左右了吳王,支配了吳國。當然,西施這樣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維此詩並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圖謀,而是用她入官後艷色凌人,寫令人感到厭惡的恃寵擅權的官場世態。

開始兩句從通常世態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很有概括性的問題:「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這兩句是說:天下人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這種社會習俗,像西施那樣的人物,不可能長久地處於微賤之地。因此生活中像西施這樣的人物,會有被尊貴的一天,只是時機之遇的早晚。這兩句是對取人不重德能的當政者的譏諷,並同時表明,那些得勢者一朝之內便嬌驕得判若兩人,根源還在於重色者。三四句「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是前兩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個突出的事實證明。一個越國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間身價十倍,原因就是因為遇到了重艷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權力,有色者就有多麼貴重,如此的邏輯適合於說明歷史上的一切權臣和寵姬。王維就是借寵姬而抨擊權臣的,鄙視權臣並不是以自身的德能顯出貴重的意義,而是借「重」而「貴」的,王維提醒當權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從第五句「賤日豈殊重」開始,到「莫得同車歸」,連續八句,是對西施的譏刺,針對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寵後便殊眾自貴、頤指氣使的嬌驕者。在王維看來,有一種社會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個美的事物,被埋沒的時候誰也看不出它的「殊眾」之處,而一旦被人發現了之後,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寶貝。詩人認為西施就是這種心理的一個代表對象。詩人好像要問一問西施:「當年你在苧蘿村溪邊浣紗時,你意識到你自己是那麼天下少有嗎?比所有的浣紗姑娘都美嗎?可為什麼一進吳官,成為貴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對於自貴自稀的人,王維最鄙夷那種「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寵愈嬌,借高權保護,唯己為是,非己為非,以致到了無有是非的程度。王維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觸了不少炙手可熱的權臣,詩人很憎惡這種人,此刻詩人指着西施,一點也不客氣地針砭了這些小人。

詩的最後兩句:「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這是歸結性的道德評價。這裡包含的意義是很複雜的。在時間上,詩人回到了西施的時代,找到了那個被人傳為笑柄的東施,向東施致語。向西施效顰學不到真西施的樣子,又告訴她:這樣的西施怎麼可能學得了,況且她「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再不屑與當年浣紗伴為伍了,沒有什麼可效之處。王維的話當時的人是聽得見的,詩人的真正的「鄰家子」乃是現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的袞袞諸公。[2]

名家點評

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語有諷味,似淺似深(「賤日」二句下)。妙(「君寵」二句下)。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狀出肉眼如畫(「賤日」二句下)。蔣仲舒曰:嬌情如畫。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情艷詩到極深細、極委曲處,非幽靜人原不能理會,此右丞所以妙於情詩也,彼以禪寂、閒居求右丞幽靜者,真淺凡浮矣。譚云:寫盡暴富人驕態(「不白」句下)。譚云:冶情中入微之言。鍾云:宮怨妙語(「君憐」句下)。鍾云:說得榮袞變態,咄咄逼人(「莫得」句下)。

明代黃克纘、衛一鳳《全唐風雅》:黃紹夫云:寫出新貴人得意之狀,諷在言外。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諷刺亦褊,其轉折渾成,猶有元韻。

清代吳煊、胡棠《唐賢三昧集箋注》:托意深遠(「艷色」句下)。寓意在言外,甚妙。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入後人手,徵引故實而已。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直為俗眼寫照(「賤日」句下)。

清代吳瑞榮《唐詩箋要》:摩詰極描暴貴嬌養氣象,不加褒貶,神致自肖。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王維的山水詩大都寫於後期,與前人比較,他擴大了這類詩的內容,增添了它的藝術風采,使山水詩的成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突出貢獻。其中,寫鄉村景物和農家生活的田園詩充滿着牧歌情調,表現他閒逸蕭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適的心境。如《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更多的作品着重寫農村美麗如畫的風光,《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山居秋暝》寫暮雨方霽,山村呈現的美景。王詩中那些描繪大自然幽靜恬美的山水詩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如《青溪》:言入黃花川,第每逐清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沒菱荇,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閒,清川淡如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飯覆釜山僧》)。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閒情逸緻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明代胡應麟稱王維五絕"卻入禪宗",又說《鳥鳴澗》、《辛夷塢》二詩,"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便是一個明證。雪景 傳為王維作 王維其他題材的作品,如送別、紀行之類的詩中,也經常出現寫景佳句,如"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都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視頻

王維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

  1. 王維簡介 古詩文網
  2. 詩佛王維圖片欣賞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