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西吳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吳國

所屬洲;亞洲

首都;應天府

主要城市;徽州府、杭州府、蘇州府

官方語言;南京官話

貨幣;龍鳳通寶、大中通寶

政治體制;君主制

國家領袖;朱元璋

吳國,是朱元璋在中國東南地區稱王時建立的政權,首都為應天府(今南京)。為與張士誠在隆平府(今蘇州)建立的同名政權相區別,故稱西吳。[1]

稱呼

1364年元旦,朱元璋在南京稱吳王,南京屬孫權的吳地,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2]

吳世系

皇帝;朱元璋

年號;朱元璋

在位時間;1364-1368

在世時間;1328-1398

備註;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歷史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爭權奪利,包括漢族在內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國庫也日漸空虛,1351年,朝廷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成為民變的導火線,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帥。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此時的朱元璋處境艱難。朱元璋採納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4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

1366年小明王沉於江中溺死,朱元璋將明年改為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之後朱元璋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順帝北逃。之後朱元璋繼續消滅位於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漠北,進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政治

朱元璋率軍攻克皖南徽州時,聽說徽州名儒朱升很有學問和才幹,朱元璋便仿效劉備親顧茅廬的做法,向朱升請教奪取天下的時務策略。

朱元璋每攻取一地,都最大限度地徵召當地的文士武將。很快,浙江名士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履張啟敬吳沉等都成了朱元璋的座上客。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宋濂劉基章溢葉琛等浙東文人一起到了應天,朱元璋親自接見,待以上賓。

軍事

消滅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366年一1367年)九月,在朱元璋統一江南之戰中,朱元璋軍在平江(今江蘇蘇州)開始了消滅張士誠軍的作戰。

剪斷張士誠兩翼,再斷兩臂後,對平江已形成北、西、南合圍之勢,為貫徹其圍困平江,攻其腹心的戰略方針,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完成了圍困平江的戰略部署:徐達屯葑門、常遇春屯虎丘、郭興屯婁門,華雲龍屯胥門,湯和屯閶門,王弼屯盤門,張溫屯西門,康茂才屯北門,耿秉文屯城東北,仇成屯城西門,何文輝屯城西北。朱元璋軍在整個部署中,秋毫無犯,民大悅。徐達部相繼在鯰魚口(今江蘇吳江縣西北)、尹山橋(今江蘇吳縣南)擊敗張士誠外圍軍,並在官瀆(今蘇州婁門外官瀆橋)焚毀張軍戰船千餘艘。在朱軍的威懾下,松江(今江蘇松江)府、嘉定(今江蘇嘉定)州,於二十七年正月,相繼投降,使平江更加孤立。

朱軍在城外構築長圍,又搭起木塔、築敵樓三層瞰城中,每層配備弓弩、火銃和襄陽炮,日夜攻擊。圍攻八個月,張士誠軍不支,將士多降。張士誠先後兩次突圍不成。六月初七,張士信被炮炸死。九月,徐達部攻入葑門,常遇春部攻入閶門,張士誠部將唐傑潘元紹等降。張士誠率余兵巷戰失敗,自殺未成被俘,朱軍遂占平江。通州(今江蘇南通)、無錫(今江蘇無錫)等地相繼投降,東吳政權滅亡。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

殲滅方國珍

吳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參政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迎戰,戰敗逃走。朱亮祖又攻克溫州。征南將軍湯和率大軍長驅直入抵達慶元,方國珍率部逃亡入海,又被追兵在盤嶼打敗,其部將相繼投降。湯和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說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方國珍這才派兒子奉表乞降,說道:"臣聽說天無所不蓋,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對人無所不容。臣長期以來蒙受主上的寬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絕於天地的事,因此一陳愚衷。臣本是庸才一個,遇上這多事之秋,起兵于海島,沒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沒有帝制自為的野心。當主上率軍浩浩蕩蕩到達婺州時,愚臣馬上派兒子前去侍奉,就已經知道主上會有今天,我將如依日月之餘光,望雨露之餘潤。而主上推誠布公,派我駐守鄉郡,就像以前吳越一樣。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枝節。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釁端,煩勞問罪之師,我心裡戰戰兢兢,因此派守軍出迎。然而最後還是飄浮入海,為什麼呢?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的杖責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話便會逃避,臣的事情就與這種情況相類似。我想馬上自縛去朝廷請罪,又惟恐遭斧鉞之誅,假使天下後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將會說主上之心不能容臣,這豈不會連累天地之大德嗎?"以上這些話大概都是出自方國珍的部下詹鼎之口。

朱元璋看後,覺得方國珍可憐,便賜信說:"你違背我的告誡,不馬上收手歸命,反而流入海上,負恩實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無路,又情詞懇切,我理當以你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你不要自起疑心。"於是催促方國珍入朝拜見,當面責備他說:"你來得不是太晚了嗎?"方國珍頓首拜謝,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

北伐中原

吳元年(1367年)命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為減少北伐阻力,爭取人民擁護,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別告誡將士,師到之處,切勿殺掠。 並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對漢族各階層人民產生了一定的號召力,所以北伐比較順利。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隊加強戒備,以防元軍襲擊。

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朱元璋由吳王變為大明開國皇帝,西吳政權隨即結束。

經濟

朱元璋還在西吳地區制訂屯田墾荒措施,普遍推行屯田制度,興修水利,獎勵開墾種植,對城市手工業和商業加以控制。斟酌元制,改革弊政,進行了一些列改革,如立鹽茶課、制錢法、開鐵冶、定魚稅等。

西吳時期朱元璋還發行過大中通寶的錢幣。此錢為小平大型錢,背穿上有一"濟"字,世所珍罕,是中國名珍之一。

文化

吳元年(1367年),尚未建立全國政權的朱元璋已下令開科取士,文、武科。 詔書雖然已經頒發,但是並未有科舉程序和條令見載史籍。

外交

西吳時期,東有張士誠東吳政權,西有陳友諒陳漢政權,而北面是蒙古人和小明王的混戰區。整個西吳政權處於夾縫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