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古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西雙版納古塔 |
中文名;西雙版納古塔 著名景點;曼飛龍白塔 特色建築;佛塔 地理位置;西雙版納 |
西雙版納就是這樣一片神秘、美麗、充滿人間溫情、瀰漫着佛教氣氛的淨土。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傣家人全民信佛,每個村寨都建有自己的佛塔,加上作為水井裝飾的小塔,幾乎是一村一塔、一村數塔。據不完全統計,西雙版納有名的大佛塔不下百座,大小佛塔計有數千座,這在中國的古塔景觀中,實是罕見。[1]
美麗的西雙版納古塔
無邊的壩子翠綠如茵
淙淙的溪水繞着竹樓人家
密密的椰樹頂着藍天
高高的佛塔掛滿彩霞
傣族敘事長詩《相勐》
佛塔眾多
傣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唐代以前就有印度僧人經斯里蘭卡、緬甸到西雙版納來傳教,唐代中期以後,這裡便形成了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中心之地,佛教也成為傣族的族教。佛塔的修建隨着佛教的興盛而繁多,所以宋元明清各朝的佛塔在這裡都找得到。
虔誠建塔
傣族人民建立佛塔是為了恭迎佛法、供養佛陀遺物(佛發、佛爪、佛牙、經書、佛像等),到了後期才出現和尚塔。建塔時,塔心必置金板一塊,上刻建塔年月和經咒,同時也藏人金銀、玻璃、錢幣等物。他們認為,塔是生命之軀,一如人,有頭(塔剎)、身(塔身)、腳(塔基),自然也有心,這心就以金板代表。用金表示純淨如金,光潔如金。
傣族人認為造塔是為自己造福,用心格外精細。佛塔多用磚砌成實心,表示誠心誠意。另用石灰、細砂拌和糯米漿,調成粘稠、粘結力很強的塗料,用以塗抹塔身。塔上多有精緻繪畫,描繪佛經故事,且用金箔粘貼圖案於塔身,雕刻各式花朵為飾。近年更喜用各式小鏡片、閃光片等現代材料裝飾佛塔,使人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得見光彩奪目的寶塔。傣族是極富藝術鑑賞力和表現力的民族,千百年來創造了自己獨特的、瀰漫着亞熱帶氣息的審美樣式,其建築線條絕無剛硬、死板、筆直一類的造型,多是圓潤、流動、纖柔的曲線,這一特點也體現在佛塔造型上,多是渾圓的覆缽疊加和如蓮的弧形,使其呈現與內地塔和雲南其他地區佛塔大不相同的柔美風格。
佛塔選址
版納佛塔的選址也十分講究,多半在這幾種情況下:一是傳說中佛祖走過的地方必建塔,如景洪的莊莫塔、莊董塔、邦友塔。二是佛祖留下聖跡之處也必建塔,如景洪曼飛龍塔,就是因為塔下一塊岩石上有一足印,傳說是佛祖的足跡,曼飛龍塔就為此而建。勐海的崗納木塔是因佛祖洗腳後,洗腳水流淌到這裡就停止了,為此又建佛塔紀念。三是山清水秀、風景幽美之處必建塔,所以往往在意想不到之處,會突然看見花木古樹掩映之申有一座佛塔,這是因為人們認為佛必與一切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四是山勢高闊處也建佛塔,這裡河憑高眺望,喻示佛光普照四野。五是為祭祖某種與佛教有關的神靈而建塔。六是為裝飾建造的水井塔、瓦脊塔,水井塔幾乎寨寨都有,甚至一寨數個,這種小型化塔被人們點綴得五光十色,彩繪紛繁,刻意雕琢,費盡心思,有的建成華麗的亭閣式、有的建成複雜的金剛寶塔式,有的建成大象馱塔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這是因為傣族有濃郁的水崇拜意識,塔建於水井上,一可保持水質清潔甜美,二來井邊是人們活動頻繁的場所,美麗的井塔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美感享受,使人們生活倍加幸福愉快。
佛塔是傣族人民心靈的慰藉和歸依,是他們善良、美好性格的象徵,傣家人的生活和佛塔是不可分離的。
景洪縣大動龍鄉一個叫曼飛龍的傣家寨子後面,是一座平緩的小山岡,在很遠的地方人們就可看見,藍天綠樹襯托下,一座宏偉潔白的佛塔在那裡放射着萬道銀光。這就是著名的曼飛龍白塔,當地傣家稱它為"塔諾",意思是竹筍塔,用來形容它宛如一群雨後破土而出的春筍。因為它通體潔白如雪,又稱"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清幽的小河,便是200級的石階,石階左邊是一眼望不到頭的莽莽森林,右邊則是橫豎成行、蔥蔥鬱郁的橡膠林,石階兩旁開滿紅紅黃黃的山花,嗡嗡的蜜蜂在忙着采蜜,鳥兒的歌聲成串響在四方。石階盡頭就是曼飛龍白塔群,它在如此美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懷抱中,顯得格外端莊、靜穆、吉祥。
白塔是金剛寶座式,但它與中原及雲南所有金剛寶座式塔不同。一般金剛寶座塔為供奉大乘佛教金剛界五部佛而通用五塔成組的形式,而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這是一種世俗化的宗教,形式自由得多。曼飛龍白塔是一主八副九塔的樣式,遠望如同一座白色的塔林,分外雄偉壯觀。
白塔的結構是在一個基本圓形的須彌座上,同時建9座塔,宛如多瓣梅花形。塔座高3·9米,直徑14.25米。座台4級,逐漸收分,底層八方各向外延伸為一方形佛拿座。拿座上砌成縱向兩面坡的殿宇,並開有券門佛拿,每靠供奉一尊石雕佛像,拿壁上浮雕眾多的小型佛像,形成眾佛一凳、諸天齊聚的圖景。佛拿正脊還裝有陶塑孔雀在凌空飛翔,券門沿面有花草雲紋裝飾,並有兩條大龍雕塑。這些雕繪色彩艷麗,金碧輝煌,可謂集傣族民間工藝之大成。
群塔中的主塔高標於眾塔之上,好像一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主塔輝映着8塔,形成一唱九回的節奏,十分賞心悅目。主塔高12.03米,有一圓座,座上塔身為3層重疊的覆缽組合,自下而上逐漸收分,層層之間的銜接處,均有圓環狀仰蓮雕飾,塔身上部做成9道環狀相輪,上有喇叭形蓮瓣立體浮雕,其上承托着3段相連的葫蘆形寶瓶,上插金屬剎杆,杆上裝有4隻擊風鋒,上下串連着5層華蓋,覆缽的圓、寶瓶的圓、塔座的圓和仰蓮的弧形,組合成渾圓柔媚的意象,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包容、解脫、通達、渾成的佛旨和傣族善良、溫和、柔情、優美的性格襯托而出。
山坡平緩處有一座小小的佛寺,一群小和尚身披架裝工在那裡午課,稚嫩的童音歌吟着佛唱,引我們駐足凝神。和尚是這座佛塔的灑掃人,塔群纖塵不染全靠他們辛苦的勞動。
據說這座塔初建的時間是傣歷五六五年(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797年了,它的設計、建築、典禮等盛況,都在貝葉經上詳細記載着。1978年,此塔重修,四周的圍牆、人口處、鎮守聖地的一對蛟龍等,都得到了修復。曼飛龍白塔的蛟龍與內地龍迎然不同,它並非腰細身長的蚌蛇形象,而是渾圓肥實,狀如虎豹,龍首高昂,四角直立,巨目奮睜,似哮似吼,極富人間異獸情調。此塔聲望極大,這一帶村寨的傣家人每年潑水節時,都要雲集於此,在塔前舉行盛大的敬佛儀式,"千人圍繞着塔跳"依拉賀",相互潑水、追逐、祝福,歡慶傣歷年。
據有關文獻記載,曼飛龍白塔是3位印度高僧設計,由大勒龍買人枯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建造的過程也是神秘的,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巡遊西雙版納來到大勒龍,是時天空布滿祥雲,森林裡走出自象,成千上萬隻綠孔雀飛滿壩子,為了慶賀這佛光普照的時刻,傣家決定建造曼飛龍白塔。可是塔建在哪裡好呢?人們因找不到合適的地點犯難。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裡就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於是知道該在這兒建塔了。 在腳印前還有一眼井泉,傳說釋迦牟尼講經的 時辰也是一個炎熱的盛夏之午,佛祖講得口乾 舌燥,就派7個小伙子到寨子裡挑水,小伙子們太賣力,一下子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大顯佛法,舉手用禪杖就地一戳,戳出一個3尺深的洞,洞裡流出甘甜清涼的泉水,這井泉成為僧人飲用的聖潔之水,直到今天還保留在那兒。慕於曼飛龍白塔的盛名,東南亞的僧徒們每年要長途跋涉到此朝拜,來時他們總要向佛祖腳印里丟幾個銀幣,去時每人要帶走一葫蘆井泉的水,因為那是佛祖的恩賜,會給他們帶來幸福吉祥。這自然只是美麗的傳說,因為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遠在建塔時代之前千年,但它表現了傣家人對佛祖的景仰和對美好生活的祈願。白塔現已列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曼勒莊莫塔
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景洪縣曼勒壩子宣慰保刀應動應妻子的請求,建造了一座佛寺和一座佛塔。他的妻子原是一位公主,人稱金蓮公主,一心向佛,故有此請。刀應勁就在宣慰司署東面的山上建蓋了一座金蓮寺,並建造了這座莊莫塔。
莊莫塔屬金鐘式實心磚塔,塔基呈方形,邊寬16·6米,高0·5米,四面各有券門佛靠一座。塔基中央的佛塔平面為圓形,塔高10米,塔座直徑6·3米,為束腰式須彌座,腰間有許多環狀裝飾物。塔身是倒覆鍾缽,其上有10個橢圓形的紋飾環繞,最上部建一錐狀物。此塔塔剎已毀。
莊莫塔明顯地直接由印度窣堵波式轉變過來,整塔近似一倒立圓錐體,從頂至底仿佛由遙遠天國向人間發射的層層圓環相套的電波,層與層之間妙曼過渡毫無牽強痕跡,使觀者心
情隨之層層高漲,達於極至。
動臘曼崩塔
在動臘縣城南曼崩寨寬平的壩子上,竹籬笆把平凡的人間隔出一塊潔淨的佛場,佛場中央高高聳立着一座在朝陽下閃耀金光的佛塔,這就是曼崩塔。
曼崩塔渾身用銅皮包裹,好像一位身着金衣金裙的傣族公主端莊妖媚地站立着,因着銅衣的原因,當地又稱為銅塔。這是傣族地區常見的折角多邊形塔,它未採用通常的錐形疊加式(如莊莫塔一般),而是在下面3層塔身之間束腰,使它具有少女般的纖腰,加上折角線條從上到下貫通全塔,從而整塔一波數折,起伏不定,使人聯想到傣家潑水節時,在恍恍的排鋁伴奏下翻翻起舞的少女。
據乾隆二+八年(公元1763年)所立的《建塔碑記》說,此塔建於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是一位叫塔木密拉的人建造的。過了12年重修此塔,並用銅衣包裹塔身,使其燦然,費時整整3年,內塔為磚砌。塔高11米,基形方座,邊寬5米,塔身為3層多邊折角體相疊。第一層方形,四面砌出縱向雙面坡之殿宇佛龕一座,第三層上作八角形,再上為仰蓮及葫蘆寶瓶。塔身與塔剎間用蓮瓣雕刻過渡,塔剎由5個圓球體串連於剎杆上,剎杆分權,權枝上系擊風鐸,塔剎全部銅質。1981年,此塔在經歷247年風雨之後,銅衣盡脫,於是政府撥專款重修。
景洪莊塃塔
莊謊山在景洪縣,莊謊塔建在山頂上。此塔遠看與密槽式塔相似,但細部卻有不同風格。
塔高12米,平面呈八角形,基座5級,階梯式上行。塔身s級,由須彌座疊加而成,從下至上收分。各層座體邊沿刻有捲雲之紋。底層八面闢為塔門式佛靠,凳內無佛像。塔頂為一覆鍾,塔剎己殘,僅存圓形蓮花及四道相疊的圓環。
劫遮宰龍塔
宰龍塔是一座裝飾極其繁雜,因而光彩奪目、富麗堂皇的晚期佛塔。在莊嚴的佛塔上不厭其煩地裝飾着成百上千的鮮艷紋飾、浮雕和彩繪,加上各種方形圓形的小鏡子、閃光片等,使它濃裝艷抹,瀰漫出一派享樂主義的氣息,這也是近代傣家人生活好、經濟發展的表現,因而,佛俗之間精神上融成了一體。
此塔在動海縣勐遮鄉宰龍佛寺內,為方形折角3層亭閣式,高10米。基座方形,呈高台階式,高4米,邊寬5米。塔身各層間由厚實的多層密檐疊澀出挑。每層四面闢為方形窗戶式佛靠,凳窗上部高懸人字形帳幔,在此莊重保護中,供着佛尊雕像。佛靠上下左右都布滿蓮花、捲雲紋飾浮雕,這些繁密的圖案之間,用耀眼的鏡片鑲嵌,塔身頂部的方形座台邊上,也布滿仰蓮浮雕。置於蓮座之上的是銅質塔剎,下為兩具覆鐘相疊,下部覆鍾鐘體上也以一連串的雞
心圖形相連綴。覆鐘上立着剎杆,上裝華蓋、擊風鐸和風球。
耀眼、繁冗、華麗的裝飾如此之多,幾乎壓垮了整座塔,還好造塔的傣族藝術家們畢竟是不凡,全塔整體分成幾大塊有機相連,完全不因華麗而影響層次上的分明和線條上的流暢,因而造成了形體明朗簡潔之下的細部精雕細刻鏤繪,仿佛時髦的大家閨秀,善於濃妝艷抹又不失端莊大方。
相關視頻